常常覺得自己在閱讀與書寫上缺乏效率。
通常書已經翻得七八成熟,對於裡面的論點也有了大致的輪廓,會想說之後來寫一下筆記。
然而,由於認為對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已經獲得某種程度的理解了,要再花時間整理筆記的話,反而會認為多浪費了時間,整理的過程,搞不好多看了一兩本書也說不定。
由於抱持這樣的概念,書寫筆記的欲望也就被我下架了。
長期下來,維持沒有進行書寫筆記的狀態,只有持續性的閱讀的話,換句話說,也就是只有輸入卻沒有太多輸出的機會。加上日常生活未必總是能實踐或是有意識地去實踐等,也就是零輸出,這狀態不禁讓我感到擔憂。
也因此,認為得要想辦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書寫程序才行。
之前看的《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一書中,作者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
也就是一邊閱讀一邊同步寫筆記,透過肉體主動去經驗去行動,不僅能夠增加記憶,所書寫的內容,也會在輸出過程中產生質變,成為自己的東西。
一邊閱讀一邊書寫,同步輸入與整理,難免會經歷一段混亂的過程,閱讀節奏可能被打亂,不知道如何整合排列訊息。
可以試著一口氣讀過一兩遍再進行書寫,讀過一兩遍後,對於整本書的輪廓由於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擷取重點上或是自己在意的地方也比原本清楚許多,知道要記下哪些資訊。
透過書寫或打字,將書中的字詞從原本書中位置擷取下來,也有助於進一步做發散思考,與過去的經歷、想法或閱讀狀況進行歸納比對,深化並獲得啟發。
就算沒能馬上進行書寫筆記也沒關係,可以先將某些認為需要強化概念理解的地方,貼上標籤或是稍微摺下頁面角落做痕跡方便日後找尋;那些尚待書寫的概念,就這樣先含在嘴邊咀嚼發酵,再盡快找空檔機會,整理轉移至筆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