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人中,曾遇過習慣過度期待他人認同的人,彷彿不被認同,自我便沒有存在的價值。
害怕不被認同,難免會反向選擇先一步拒絕他人,彷彿只要如此,他人便被放逐,也就合理能夠與自己無關,就算是還默默地在意著。
在家裡或職場上遇到這樣的狀況,難免像一場無人知曉的霸凌,明明是單方面的行為,卻是兩邊不好受。
很心疼這樣的人,卻笨拙沒能在適當的時機妥善應對,辜負了他人的期待,只能將這份愧疚擱置一整排時間軸。
假如能夠被認同,一定是很棒的一件事吧。假如能夠在對的時間,好好的讓所在意的人感受到被認同,彼此間的關係一定會有很大的進展。
相反的走向則是,一個人走在街上,很多地方變得不有趣,食物也沒那麼好吃、電影沒那麼好看了,每一瞬間都感到孤獨與不安,對自己感到失望、沮喪。
想到在《藝術的孤獨》一書中,作者試圖以書寫的方式,繪製屬於創作者的孤獨地圖。
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在作品留下他們的孤獨痕跡,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遺留是那麼的無可逃避,卻又那麼的難以向外界他者交代清晰。
印象最深刻的是畫家Henry Darger的故事,與其說難以向外界透漏心跡,更嚴重的則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屬於他的位階讓他坐定,可以接露被他人了解。
他是那麼的社會邊緣,以至於那些書寫、那些畫,只能像是無盡的寂寞與愛的留存,被隔絕在無人知曉的世界之外,就連被認同肯定都說不上,機會歸零,只能在死後才被清理房間的房客挖掘出其作品。
那份難以啟齒的生存體驗、無法企及的渴望,直到最終才被記錄下來。城市底下的居民無止盡的渴求被愛、被觸摸 、被擁抱;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渴望話語的溝通交流,一如我們需要了解他人 ,也渴求被他人了解。
伴隨著閱讀,從文字中撥開傷口檢視,讓我得以在內心收藏偏好的孤獨路線,坦承自己的傷痕累累。
孤獨者的慰藉彷彿永遠是書,只能是書。一邊閱讀,或者畫畫、寫點什麼,搭配鼻塞,被音樂與冷空氣、二氧化碳環繞擁抱,夜也默默被形塑成無人能複製拷貝的迷宮。
夜半醒來時大概會想到,世界依然曾有過美好,或許此時此刻就無限美好,能夠自給自足,自己接納自己,勇敢面對孤獨的城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