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賽局》書中,作者將世界的生活與行動,分為「有限賽局」與「無限賽局」兩種思維模式。
在「有限賽局」的思維模式裡,我們生活的選項是有限的,與之互動的人數是固定的,贏家、輸家,世界所建立的規則有範圍,時間有截止日期。
「無限賽局」則相反,沒有範圍、沒有界線,沒有明確的贏家與輸家,這些都會隨著政經局勢或內外在各種因素所影響變動,規則與人數也是充滿彈性,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像是一場永恆的遊戲,沒有時間限制,只能持續下去。
一旦我們的思維認為世界是有限的,我們的視野也會跟著受限,容易因此短視近利,用當下所呈現出的結果樣貌決定自己或他人的成敗,一旦遭受挫折便容易逃避,選擇放棄,繼而產生自卑、缺乏自信等負面心理。
我們的成長環境,目前屬於階段性教育的思考方式,在學生時期我們習慣為每一成長階段設定課題。也在這個時期,才被認為年輕充滿潛力與可能性。
畢業後還會有一段時間保有學生時期的紅利,職場上充滿試誤空間。這樣的社會氛圍與學習環境,有助於我們階段性成長突破,逐步累積成果。
然而出了社會後,由於缺乏硬性規定與他人的引導,課題的設定也就變得浮動。隨著試誤空間持續收縮,也讓我們行事變得謹慎,不敢貿然有所變動,失去承擔風險的餘裕。
到了某個年紀,也就更加不願意進一步接受挑戰或脫離舒適圈,不再探索自己的可能;有限賽局思維主導著社會風氣,將我們固化在時間的泥磚裡,非此即彼的判定方式,彷彿註定輸掉了賽局。
但實際上,無論在什麼階段或年紀,我們都擁有該階段與年紀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也就有屬於自己專屬的可能與潛力。
當然現實很骨感,大部分的人儘管接受這樣的論點,生活上負面經驗還是佔據了我們大部分記憶。
典範轉移不易,無限賽局的思維模式帶來我們太大的不安定感,不確定性的風險阻礙我們調整應對,傾向於短期獲益。
大腦掌管學習與認知能力的神經元模組,長期以往受限於有限賽局的思維習慣,要想突破現況逆勢行進,需要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與耐心,另外還有許多有待調節的課題,像是學習接納包容自己現階段的各種失敗與決策錯誤。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尋回努力的初衷與動機,別輕易放棄,重新學習、拾起信念與挑戰權。在無限賽局的思維裡,永遠沒有失敗;曾經做過的事,終將成為人生的養分,墊高自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