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兆》 Michael Lewis

最好的辦法,是將人從社交網絡中移除

書中提到,現實中,專家往往將重點擺在如何加快疫苗的生產和分發,似乎沒人想探索最有效、破壞力最低的方法,也就是將人從社交網路中移除。

一方面在於,假如能夠在疫情之前就嗅出危機,做出預防性的管制,一旦降低疫情發生的可能,疫情也就沒有發生。

但矛盾的是,一但疫情沒有發生,那麼也就沒有人能意識到其重要性與危險性,自然不會有任何人願意做預防性管制。

就算是關鍵位置上有幾位真正意識到疫情嚴重性的人,也不容易引起其他重視意識到其必要性。

如此一來,早期階段沒能夠有太多作為,只能依靠後端疫苗與藥物的研發,也就是在犧牲了很多人之後,才有辦法做開始做調整改善。

 

不是閒聊,是挖掘資訊

在與病人聊起他們的旅行、家庭生活或工作場所時,醫師會在腦中列出幾種可能導致相關症狀的傳染病,以及他對每種疾病的預估機率。

對於傳染病而言,重要的不是病史,而是社交史。關乎的是和誰一起住?有沒有性行為?對象是誰?頻率為何等問題。

當患者身上出現兩種不同的症狀,例如發燒和起疹子,那麼原因很可能是某種潛在疾病。

 

三十年以來我都是這樣做,有問題嗎?

書中案例,老醫師在衛生醫療官來視察時,被發現沒有意識到預防感染的重要性,將手術室乾淨與用過的器材混放在一起。衛生醫療官在心中認為,假如這是他們認為可以讓他看到的東西,那麼他沒看到的東西又有哪些?

通常我們沒能意識到習以為常的動作有什麼樣的問題。由於沒有問題意識,也就不會檢視不會掩飾,一切行為都被他人看在眼底。

 

要撞死五個人還是撞死一個人

土石流一旦爆發,將有百分之二十的機率威脅到住在裏頭的一百多人的性命。但如果強迫撤離,會有至少五位虛弱老人百分之百喪命。怎麼辦?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假設電車難題所製造的道德兩難困境。如果你什麼都不做,火車會輾過五個人。你也可以把火車切換到支線,但支線站著另一個人。

假如這樣的難題加上時間呢?例如三十分鐘?你要怎麼選擇?

那假如後來土石流沒有爆發呢?或是爆發後所產生的威脅不如預估的嚴重,那又該怎麼應對?另外,我們如何在事前做好遇到這類難題時的準備?

 

每個人都像一本書,我們看到的只是這本書的最後兩頁。

書中角色在加護病房感受到強烈的生命力,認為自己對眼前的病患所知甚少。要知道,他們也曾經是個孩子,也曾經像你這麼年輕,有各自擁有精采的故事,為了生存而努力掙扎。

 

每一個策略,就像一片瑞士乳酪

由於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策略足以讓流行病停止蔓延,因此必須依據疾病的性質和年齡層的行為模式,組合各種應對策略。每個策略就像一片瑞士乳酪,當你有更多片乳酪,適當的調整位置,就能遮蔽所有的圓孔。我喜歡這樣的概念,所以將它紀錄下來。

 

誰有最好的敘述能力,誰就能獲得勝利

書中的狀況則是「如何說服世界,社交距離的重要?」個人由於種種因素不願意合作,城市屈服於商業利益壓力而放鬆管制。就像有些人不理解複利的可怕,由於無法想像疾病傳播的速度,便會下意識地認為不可能。

許多人聽到社交限制,都直覺要付出極高的代價。為了改變這樣的想法,書中的角色嘗試不同的敘述角度,不再訴諸數據與理性爭辯,轉為訴諸情感講述故事。故事的重點是:一個人死後,為家人與親友帶來的巨大傷痛。

另一個問題則是,了解問題嚴重性的人,無法透過有效管道與進行決策的人進行說明溝通,或是決策單位不相信眼前真正了解狀況的人,甚至反向操作,採取不利於解決問題的措施。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