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部落格的時候,常不知道要寫些什麼?腦中會跑出像是「該如何問出好問題?」的想法。
我認為我得寫點什麼,但實際上我不確定應該寫什麼。也或許我不該為了想寫部落格而思考寫什麼,這麼一來有點本末倒置,應該是當我有想寫東西的時候再寫即可,自然而然。
這麼一來,可能就無法培養出書寫的習慣。可以的話,我認為我應該每天寫一篇,可能是閱讀心得,或是生活上的一些想法與觀察。
總之,我現在還沒能養成這樣的書寫習慣,沒有為書寫行為結構成一個例行可供我每日循環的系統,因此才有今天這樣的問題。
然而與其說「該如何問出好問題?」,不如說我現在到底有什麼樣的想法或困擾有待解決。有的話,或許直接丟上來,透過自我詢問的方式,或是搜尋相關資料,推演歸納出一套自己的想法。
就算是很私密的困擾或想法也好,每個人的想法與困擾可能不會差太多,況且我想我的問題大概很老套,全宇宙的人都曾經有過相似的困惑才對,差別在於處理應對的方式,以及釐清應對方式背後的認知與脈絡,或許因此有很大的不同而具備有參照性。
假如有認識比較理想的傾訴或詢問對象或老師更好,這麼一來甚至省去自我摸索的階段,可以獲得不錯的思考方向與見解。
或者將問題丟給虛擬老師,也就是書本。當我有任何問題或想法,首先我會大概思考一下問題的分類,然而通常會去書店或是圖書館找相關的書籍,有時候也直接在博客來搜尋比較新的書目,透過這樣的方式去釐清自己混亂的思緒。
那麼回到問題,我現在有那些問題有待解決?
首先我畫出心智圖,為自己的問題做出幾個關鍵分類,分別是:家庭、健康、職場/職涯、財務規劃,這四個類別。
然後從這四個類別再列出包含在裏頭的所有可能問題清單,也就是現階段所有我想得到的部分,大問題則進行多次拆解成相對比較單純的小問題,這些方法,也可以參考像是《拆解問題的技術》這類的書。
如此一來,類別中比較在意的問題,大致上都可能被抓出來待處理與解決。
想到在《正向專注力》這本書中,作者提到心智黑板這個概念,與其說心智黑板,直接畫在白紙上即可。心智黑板的概念,教我們先在左手邊欄位列出問題,右手邊寫上解決方案,中間畫出一條垂直的分隔線,然後思索如何將左邊問題用最單純的方式移往右邊的解決方案。
看起來像很莫名,這算什麼樣的方式呢?然而,一旦嘗試做過之後,則會發現透過如此將問題書寫出來,視覺化後的問題也會變得與我們有段距離,有助於更加客觀去思考可能的應對方式。
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將問題一併從腦中甩出來,讓大腦可以減輕問題空轉時所產生的焦躁與壓力,問題變得更加無害,沒有太多心理其他要素的干擾。
就算移到右邊的處理方式最終失敗,則可以嘗試往下一行填到左邊的問題位置;一來一回像是綁鞋帶似的,便列出了問題與解決方式的印跡與路徑,有助於日後進一步的脈絡反思。
更重要的是,這過程其實很遊戲化,一但問題被遊戲化,就算處理過程苦悶,但至少降低煩燥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