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陷入自以為理解的狀態。一旦閱讀結束,脫離書本後美夢也跟著嘎然而止。

最常遇到的情境是,沒辦法立即向身邊友人介紹說明剛剛看了什麼書,讀到什麼有趣的概念。只能東一塊西一塊拼湊出大概大概自覺懊惱,無助於協助他人掌握樣貌。

之所以沒能在當下分享出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問題在於尚未真的消化理解內容。

假如閱讀的是比較不熟悉的書籍,在初次閱讀時,大部分的內容儘管烙印到鏡像神經元中,然而要想順利提取使用,則需要更多次的閱讀以及日常中進行實踐強化記憶。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未能掌握與留意關鍵字詞與架構,因此沒能從中捕撈出重要概念與作者的核心主張。

為了釐清資訊中的核心主張,作者西岡壱誠在他的《閱讀拆解術》中認為,在整理資訊的過程可以嘗試以下的步驟:

一、找出每一章節中找出最能代表該章節的一段話。

一開始或許已經劃了好幾條重點,可以試著進一步比較確認彼此間的交集狀態;釐清句子跟句子之間,是否無可取代,或是有多少程度彼此涵蓋。

二、用自己的話重新說明該段的意思。

試著想看看,假如要向他人描述或是書寫下來充當筆記的話,會怎麼去解釋自己所擷取的幾段話呢?裡面是否有自己沒能描述清楚的地方?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確認自己對其中的理解狀態。

三、依據二的方式,整理出每一章節段落的的概念,嘗試再濃縮刪除某些段落,過濾出真正無法取代的核心要項。

無論是短篇文章或書籍,都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思想貫穿首尾。

反覆操作這樣的過程,可以琢磨出我們對於書中的理解與想法,培養取捨擷取重點的能力,讓口頭表達或書寫都更加精準。

在《東大生的強者思維特訓課》這本書中,相同的作者更進一步的要求讀者自我詢問:

一、文章的結論是什麼?

一看到這問題,讀者可能會來回反覆的察看某些自覺比較重要,或是自己似乎沒那麼理解的章節或頁面,等於是助於釐清自己自己所了解的部分,以及沒那麼了解的部分。
回頭確認結論的過程,也對於強化了對整本書的架構脈絡的印象。

二、作者希望讀者在看完這本書的想法與作為是什麼?

在書籍前言介紹中,通常作者都會留下自己出版的緣由初衷、脈絡背景與關鍵想法。

在整理作者核心主張與關鍵概念時,搭配如此自我詢問以及參考前言資訊,有助於我們短時間內串聯掌握整本書的架構,便於之後進行摘要與介紹說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摘要力 表達 閱讀拆解術
    全站熱搜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