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都有拖延的經驗,通常是為了抵抗某些事情的運作,所自主產生的行動干預。

或因為沒有辦法下定決策、決心而選擇拖長時間,如此一來往往適得其反,導致精神耗弱。

 

拖延屬於負面字詞

有些人會認為之所以選擇拖延,很可能在於對原有目標的慾望下降,或是沒能找到真正的動機與價值。

也可能是時間掌握力比較薄弱,透過番茄鬧鐘為自己製造推力,一旦開始了,往往就可以順利持續一段時間。

重新設計平日的空間動線,盡可能移除誘發壞習慣物、零食,或瀏覽網站、看短片的時間。

試著給予適度休息時間或是規畫獎勵機制,避免過度督促造成壓力與急迫感,重新檢視身心理狀況,會有助改善現況。 

拖延並非全是壞事~

在可接受範圍內,有時候拖延也並非全無好處。

一旦遭遇到瓶頸或是挫折,一時之間難免不知道如何克服障礙,感到沮喪而無法持續進行。 

然而,挫折未必等於失敗,適度給予自己喘息暫停的機會,稍微清出一點時間,到不同的環境走走,也可以為自己與問題提供一足夠審視的距離,

透過重新拆解、釐清目標與步驟規劃,嘗試尋找克服障礙的方法,或者尋找相關資料或詢問可能知道的人,也可能產生新的覺察。

對所遭遇的事情,或所要進行的事物稍微延遲反應,檢視原先所處理的方式或依據現況進行動態隨機調整,更可以避免短期過度反應,受壓力逼迫所引發造成的決策錯誤或損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拖延 決策 效率
    全站熱搜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