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每幾分鐘,或者每一瞬間,我們都關注著手機。彷彿手機裡另有一個有趣的世界在招喚著,等待我們逃逸出乏味的此時此刻。

被智慧型手機綁架不是新的議題,分心也理所當然的不是課題,它在現實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發生。

然而,我們隱隱約約感受到卻忽略的是;分心不僅成為了例行狀態,依靠習慣所積累的認知,自動化的應付當下,所造成的後果是,我們沒能好好的關心最親近的人,也不會認真去感覺圍繞在我們身邊事物。

當我們的目光聚焦於即時的話題,更大的趣味性,長期以往下來,面對一樣的人、太過熟悉的事情與所處的周遭環境,也就不再感到驚奇,意識逐漸變得麻木。

在這本書中,作者試圖幫助我們尋回流失的專注力,提供131種有趣的練習,讓我們重新奪回感知,與當下取得連結。

像是收集感覺,收集所聆聽到的聲音,或是整理一份專屬的味道地圖,檢視每個物件的形狀。

或者透過轉換角色:假如我是里長或是市長,我會怎麼決定市容?我會改善那些事物?我會怎麼讓車子變少?會怎樣規劃老舊的社區?

透過想像與假設,假如我是把城市縮小的清潔管理人員,會怎麼檢查城市中每個角落的髒污與灰塵?灰塵通常會積在哪裡?怎麼清潔?

假如我去了博物館,可以任意拿走一項展示品的話,我會拿走哪一項展示品?假如可以丟掉呢?我會把那些討厭的展示品丟掉嗎?我可以把橡皮擦放進櫥窗裡當作展示品嗎?假如我在說明上寫得煞有其事,可以是藝術品嗎?怎樣可以是藝術品,怎樣不能是?

又或者世界變得像插畫一樣,每個東西都有張臉,都有獨自的靈魂。那麼我的杯子會對我說什麼?我的床會責怪我沒折好棉被嗎?棉被喜歡被折嗎?還是習慣側躺,有自己舒服的姿勢?鞋子呢?包包呢?手機呢?他們會不會談戀愛?也有人際互動上的煩惱?

假如我要在樓下的街道擺上告示牌,我會放什麼樣的告示牌呢?要禁止什麼才可以改善生活空間?禁止賣菜阿姨寒暄、禁止低於15度冷氣可以嗎?假如禁止不喜歡貓的人呢?禁止昨天沒洗澡的人或禁止老是喜歡穿深色衣服的人呢?禁止什麼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有趣?

類似這樣不同的假設,產生有別於以往的感知習慣,將讓我們在新的框架中重新設定認知,獲得新的啟發。

每天出門時,不妨試著隨意挑選一個觀察的方法當作當天的練習,也能夠讓我們在不變的日常中找到原本視而不見的事物。

一但我們養成了觀察的習慣,能夠重新評估丈量眼前的一切,世界也會像流動的博覽會一般,在我們眼中重啟天賦,我們會重新在意起身邊的人、周遭的物件與景觀。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