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42065922 拷貝.jpg

設定目標之後,調整行為慣性之前,最麻煩的往往是如何開始運作的問題。

像是下班後原本計畫看一本書或是吃水果、晚點去運動健身等,結果一吃完晚餐,我往往需要與沙發、美劇培養互動,時間就這樣被我耽擱往後挪移,說不准哪個計劃被我犧牲掉。

會很不滿這樣的自己,遲遲無法跨過這道行為門檻,或者就算是一時獲得改善,也是兩天補魚三天曬網,努力很快又被打回原形,陋習總能夠強勢反應。

究竟要怎樣才能夠盡快調整習慣,重新規劃設計自己的行為?

《一日一行動的奇蹟》一書的作者透過行為科學的觀念,嘗試為我們爬疏運作實踐前所該思考確認的認知。

回推初衷,當我們列出計畫清單時,往往抱著期待與對未來的想像,並認為只要計畫成功實踐,我們的人生會變得更加充足,生活過得更加輕鬆、可以感覺到快樂與幸福。

計畫通常未必是有遠大的抱負或未來的考量,更多僅是為了彌補自覺不足卻在意的地方,期待計畫實踐之後獲得豐滿的成果,改善生活或職場中自己的模樣。

作者柳根瑢認為,之所以之後沒能實踐原訂計畫,或許是自卑的心理還不足以轉化為行動所需要的意志力。

有些人可能認為需要有一定的緩衝與準備才緩步前進,不過我們都知道,這些藉口都沒能消緩拖延實踐的不安與挫敗感。

作者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讓這些待進行的任務變得清晰可見,只要原先模糊的計畫稍微清晰,些微的成就便足夠讓我們滿足產生更大的決心。

要讓目標變得清晰,可以透過分解目標,將目標訂「小」、訂得足夠「簡單」,方便我們實施做點什麼,積小成多

透過這樣「小小的進展」,循序漸進累積小小的成就與自信,看似無關宏旨,卻能夠讓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為我們帶來喜悅的情緒,會銘刻進蛛網般的神經元叢,成為我們的身體經驗。

回顧成功經驗的行為本身,就算當天的成就未達標,也會為我們帶來欣慰之情,凸顯小成就的重要性。

作者在此以「一天」作為「小成就」的單位循環,集中精神在當天所該做的事情上,以此取代目標截止日前的擔心與不安。

制定了計畫的目的與計畫的策略,作者透過一日一行動的方式,培養了早起、閱讀、書寫感恩日記、運動以及理財等習慣。

目標追尋的過程需要很大的意志力與耐心,養成習慣後,不喜歡做的事情,只要稍微起了頭,通常就很容易進行下去。過往拖延行動、沒有作為所產生的壓力或緊張意識等,也會跟著減緩,原以為痛苦的實踐行動變得自然。

縮小所期望達到的目標,安排在每一天局部實踐,如此每天都可以意識到自己所關注的努力與進步,串聯起的「一日一行動」會為自己帶來成就與自信

持續到一定的階段後,難免會遇到感到厭煩或失去樂趣的瓶頸,這時候也可以加入一些微小的變化,像是搭配其他的興趣,或是調整運作的程序或與朋友打賭等作為調節改善。

如想要將進展速度提高為兩倍,所遭受的習慣阻力勢必會跟著提高,內心的抗拒更為強烈。

我們都會期待快速養成,也會想要短時間致富或是獲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假如因為結果不如預期,產生輕賤自己的心態,因此選擇放棄或是否定努力的自己則更為可惜。

太過緊盯目標,沉溺於過程,很有可能導致我們忘了初衷、迷失了方向;作者在此也提醒,要時時警惕詢問自己「最重要的目標」是什麼?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