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記得負面經驗的我們

由於大腦擁有危機管理機制的關係,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我們很容易強化負面經驗的記憶。

然而,這樣的機制假如任其不斷擴大負面解讀,反而不利於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行動力,養成逃避退縮的心態。

執著於過往失敗的案例讓我們變得裹足不前,無法好好面對自己與問題,更容易感到沮喪與不安;一旦遭遇到重大挫折,不去面對的習慣,也將導致我們變得無力應對困境,產生更大的影響。

負面經驗.jpg

在《韌性》一書中,作者嘗試將負面經驗後續的行為反應分類出三種認知型態,分別是;認定無法改變、不知道怎麼改變的,以及知道但缺乏決心改變。。

認定無法改變

很多事情常會讓我們不自覺的認定無法改變,像是與父母間的互動,老闆的認知等;

然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由於我們心中已經存有「應該如何想、如何做」的判斷,而對方所設想的方式與我們有所差異。

與其說差異無法改變,不如更像是我們放棄協調改善的可能,因為太麻煩且效益未知。

可以試著檢視自己原先的成見,放下不滿怪罪的情緒,一邊對應他人跟自己之間的認知差異,或許可以找出突破的盲點。

有時候,基於自我保護的緣故,由於害怕再次應對而遭受傷害,於是對自己的缺點或無法應對的狀況,直接就設限的認為「反正我就是這樣,沒辦法改變。」不去尋思可能性。

不知道怎麼改變

調整經驗的負面認知,不僅需要花費心思,也需要尋找方法。大部分認定無法改變的部分,其實更像是我們沒能花費心思去尋找解決的可能,輕易就放棄改善的機會。

知道但缺乏決心

雖然有尋求改善負面認知的念頭,也知道方法,卻可能由於內外在種種因素,產生不安,無法好好應對問題。

 

透過上述三種遭受負面經驗後的思考模式,讓我們能夠重新檢視自己;

對負面經驗有了不同的解讀,原先負面的經驗認知,也可以變得較為中性,更能夠適當的評價衡量;

不僅有助於改善過往的應對,也可以避免單純的究責自己或他人,進而給予彼此試誤空間與彈性,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優缺點,用成長型心態去看待。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