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的陰影》Amy Ferris
焦慮感像是失敗,一種可怕的性格缺陷,你必須保持秘密。
在此我將書中的憂鬱感轉換為焦慮感,認為更接近自身的情況,況且也並非不可。原先認為無論如何都無法保持秘密,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能否保持秘密的關鍵,來自於外部環境。
假如你遇到的是宛如路人存在的同事或身邊的人,那麼隨便將秘密拿在手上也無所謂。或許言過其實,但我幾乎就這麼認為。換句話說,沒有誰真的關心在意誰,只是保持隔閡的熟識狀態。
作者在這本書裡放了一篇篇充滿憂鬱、焦慮、對人生感到沮喪與失望的生命告白與故事。
很多時候,親近這樣的深淵,會更能夠治癒或原諒自己與他人之類的,也或許都不是,得到的是其他的什麼,只是那個「什麼」我還沒那麼確定。
之所以會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急迫需要與能夠理解溝通的人進行對談,或者是需要一個鏡像作為參照。
前者要想找到合適的對象是不容易的。或許可以找心理諮商,之前做了幾次,但是我無意在小時候瑣碎的回憶中徘徊,我對留守在小時候記憶中的一切一點興趣也沒有。
我認為我的困境不在那麼遙遠的過去,而是近年所產生的各種無知偏差與決策錯誤所造成。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所謂原諒自己的方法,因為我選擇不需要。
至於後者,這是類似處在同溫層間感受慰藉,書中人與故事對於自己是那麼的遙遠,卻是彷彿可以從中挑選摯友的那般親近,可以讓人感覺世界不那麼遙遠,那麼不屬於自己。
《死亡與生命手記》Irvin D. Yalom, Marilyn Yalom
不要忘了我......
作者歐文亞隆在伴侶去世後的一個半月,看著對方的照片忍不住說「不要忘了我......你和我,親愛的,永遠......不忘。」說完後痛哭失聲,不知如何是好。
我曾經很激動的在電話中與對方說「這樣的話......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彼此了啊!」對方只是冷冷地回覆表示「那又怎麼樣,我沒有要看見你。」我覺得我的時間像是就停在那一刻動彈不得。我知道不是這樣的,不該是這樣的,卻也無可奈何。
《纖細一線》Diane Ackerman
沒有承諾,人生就永遠擺脫不了惴惴不安。
作者認為承諾之所以能夠成立,在於我們與他人協調合作的心理需求。
人的行為根據這樣的約定得以預測未來,使未來顯得不那麼難以掌握;承諾代表信任,我們把一部分預期中的快樂與幸福寄託給做承諾的人,因此撕毀承諾必須受到懲罰和羞辱。
人的一生中,被很多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背叛,而自己也曾撕毀若干說出口的承諾,這結果讓人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