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思考》Richard E. Nisbett
認知基模是我們用來賦予世界意義的框架
*提出現代基模概念的是瑞士發展心理學家尚皮亞傑,他認為我們所接觸到的所有事物,會發展出基模,像是房子、家庭、昆蟲等,一提到相關字詞與概念,我們就會從記憶中連結到相關的概念。我們仰賴基模去形塑所見物品與所處情境的構造與概念。
我私自將基模想像成一個巨大的海或者池子,或統計學上的離散分布圖,我們從中分類汲取過往對事物的理解與想像。作者認為,基模不僅影響我們的行為,還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例如,如果要和老人家互動,基模會告訴我們最好不要跑來跑去避免莽撞,穩重一點會更有幫助。
假如沒有基模,就容易不理解情境背後隱含的訊息,做出錯誤的行為準則。
這也類似於刻板印象,不過刻板印象帶有負面的意涵。我們對事件性質和意義的構念仰賴既有的基模,以及被基模啟動、引導一整個推論過程。
第一餐比第二餐難吃的狀況一定會發生
*書中以品質所呈現的不連續變數(連續變數則像是身高、體重,不連續變數比較容易呈現主觀的感受,或無法被人為控制的事物與表現)為例,認為餐點的美味程度,會朝平均的數值靠近,離平均值越遠的數值越少見。
也就是說,人間美味是屬於極端值,下一餐再出現極端值的機率就會降低,會回歸常態分佈。越偏離平均值(在此也就是超級美味或超級難吃)意味著離散程度越高。
在過去,雖然在生活經驗上我累積知道了這樣的概念,卻沒意識到這屬於統計的範疇,忽略統計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應用上的有趣程度。
彼此相關不等於互為因果
*相關往往看起來真的有因果,很容易下意識自動生成彼此的因果關係。書中貼心地列出好幾個相關議題,協助讀者腦力激盪檢視自己的判定與解釋。
實際狀況下多個變數間的相關性與因果狀況可能具備有更多種變動因素與例外狀況,無法依據直覺或太過直接的組合去判定關係。
由於我們的預測與歸因判斷非常容易出錯,作者提醒我們在取樣時得要格外謹慎與謙卑,避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