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決策的兩難》Roger Martin

簡化讓我們偏愛單向的線性因果關係,儘管事實明明更複雜且互相關聯。

*不論在職場上或是在日常生活的討論中,有不少事被過度簡化的脈絡爬梳導致最終被簡單的應對處理。這樣的過程很多時候讓我感覺不對勁,甚至隱隱感到痛苦。基於對彼此在認知差異的理解惑諒解,通常這些局勢也就沒能有所改善。

作者認為,為了不被高度複雜的問題淹沒,大多數的人選擇將事件限制在一個可控可被忍受的範圍。簡化為我們帶來假性輕鬆,讓我們對眼前問題建構出一套有限的、淺顯粗略的模式。一如專業化,將主領域切割出更多的次領域,書中舉醫學與企業界做為案例,一旦將相互關聯的領域整體切分開來,減少次領域的關聯,部門之間無法考量其他部門認為重要的問題,也看不到彼此間的因果關係,也就沒有負責的考量。

然而一旦將事務整合起來,問題就會變得複雜、更難下手。變動事項越多,各事項間的牽連也更多,需要更扎實的知識。如果我們能駕馭最初的恐慌反應,找出模式、連結及因果關係,錯綜複雜也就沒那麼可怕。在解決問題個別要素的同時也考量整體的運作,更能注意到被選擇性忽略的部分。

 

《鍛鍊你的策略腦》御立尚資

在A成立的事情,能否在B也成立?

*以拋棄式原子筆為例「有沒有什麼與原子筆相同,能以塑膠製成的拋棄式產品?」這個方向進行思索,因而製造出拋棄式刮鬍刀。也就是基於「可拋棄」的邏輯,去進行類推思考,也就是「運用其他產業的嘗試,試著以類推方式去深入思考所屬產業的模式與做法」。

作者認為需要在平常就養成思考背後運作機制的習慣,一旦培養出這樣的習慣,便能夠將不同的機制複製套用在其他地方。

就像吃大碗炒麵,消費者在意的是划算的感覺。購買名牌產品,在意的是自我滿足。只要掌握購物時的一些行為機制,就能夠類推到其他領域作為參考依據。

透過自我詢問for what?for who?for when? 拆解事物的機制,將各別元素套用到自身問題中進行思想實驗,如此也更能夠轉換看待事物的角度,發想出其他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rcel marcel~ 的頭像
    marcel marcel~

    marcelmarcel的學習地圖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