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習慣性滋意使用斷捨離的概念,彷彿不喜歡不想負擔便決定消抹一淨、丟棄或放棄。

不去應對原先的事件在某種程度上,也像是無限期的延遲反應。斷捨離的選擇,既然是作為最後停損的手段,也就不打算多餘去設想其他可能,要麼束手無策要麼攤手不管,等於遺失了中間合理或公平的評估檢視過程。

這樣的想法或許無可厚非,但很難不去想到認為要麼太完美主義、要麼過度保護自己,滋意擴大適用性的話,或許人生將不再有什麼壓力,既不委屈自己,也就不會有太多的成長性。

然而對於物件或人不再進行應對,輕易實施斷捨離的選項,實在是需要反覆再三做重新考量的事情;畢竟,表面上看起來是可預期的結果,事後則可能再不可逆;所拋棄失去的物件,通常再沒能尋回。捨去的人,儘管還有契機,卻也未必是單方面可以決定。

之所以做斷捨離這樣的選擇,在事件上不僅意味著掌握主控權,同時也意味著判定無足輕重;在物件上,除了用途評估,另外也包含了情感記憶的淨空。

假如捨下的是人,比較多是由於對方的作為超過自己可以接納的範疇,不再願意擔負其中的情感與情緒。

換個角度設想的話,實施斷捨離計畫而決定隨意拋下某些關係的人,便是下定決心不再與彼此有絲毫關係吧。然而在現實實踐上,往往可以看到的是隔開一段時間或空間後,又嘗試進行關係建構,默默的好像事情沒有發生的那般自然。

真的就是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雖然會期待雙方和好如初,難免也會忍不住覺得這樣的人未免太狡猾了。

這樣想的話,難保不是利用被拋下者所沒察覺或者沒意識到的體貼與擅於接納的個性之嫌。甚至可以說,對方更珍惜與實施斷捨離的人之間保持維繫。

如此一來,捨下的情感情緒成本則由接納者負擔吸收(儘管當事人未必在意),雙方情誼的遠近疏離,成為輕易斷捨離的人可以隨時調控提款的帳戶。

對於輕易就實施斷捨離的人,為了維繫自己人際往來或情感關係中的完美樣貌,很可能帶來的是另一個人的傷害與危機。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所有的情緒,都被寄託在所使用過的物品,以及所互動接觸的人之中。

也因此這些記憶,才得以被我們重組構成各種角度的敘事,成為可依憑供想像的標的與談資,得以浮想聯翩的回憶。

像是我總是會記得某些在意的人聒噪的笑聲或哭泣的表情,以及種種相處時所發生,爭執起摩擦或是各種細瑣生活中的歡愉。

由於是一次性偶然的發生,也就不易再現而變得彌足珍貴。

雖然說是否選擇斷捨離這樣的動作姿態,端賴個人的價值選擇與判斷。然而站在人際動力學的立場看來,忍不住會認為,真的沒有其他處理的方式嗎?對方真的那麼糟糕以至於不留餘地?真的是這樣、真的是那樣?有不同的選項與可能性嗎?

換句話說,這些想法的過程有了重新屬性分類、取樣的空間。

短期間的情緒情感與行為反應,隨著情境的不同也會產生理解上的差異。一時憤怒腦衝則容易做出事後感到懊悔的決定。

假如太過輕易就放大斷捨離效度,隨意拋下某些情感關係或物件的話,不得不想到,最後的最後,這樣的選擇究竟會留下什麼?那些充滿記憶、可以珍惜,得以儲存長期記憶與念想的人或事物剩下多少?將被留待什麼地方?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