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馬上又到了尾端,心中稍微盤點了一下年初的計畫、年中所檢視,落實的與不盡如人意的事物穿插,略為感嘆一天又過去了,現實的自己又老了一歲。

雖然跟職場或家庭等事務無關,卻忍不住自問,認為自己是邁向正確的路上嗎?放大格局來看待的話,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哪些需要重新檢視調整?接下來的人生就是這樣嗎?

有些發生、有些價值觀,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意識到了時間,或許才更有體悟。

抱持這樣思緒,在圖書館看到松浦彌太郎的《給40歲的嶄新開始》。原先認為不是現階段需要看的,既然是給40歲,就等那時候再來看最符合目標讀者。

轉念一想,還沒40歲的人翻看這樣的書,則讓自己有偷窺答案的契機,提前覺察接下來所該留意的事物。

原先以為是零碎的隨想。看著看著便想著,對於40幾歲的作者而言,這正是他從人生中所梳理出的重點。假如是我的版本,所畫下的重點又會是那些?有哪些重疊、那些錯開?

忍不住以這本書為模板,擬出自己生活上所在意事物,試著優化已經熟成大人的自己。

一如作者所提出的觀點,,造樣造句對位思索,正駛往40歲站牌的自己,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對那時候的自己懷抱什麼樣期許?那些地方跟作者類同?那些地方又跟作者想法相反?

朝時間軸的另一方向,現在又會怎麼看待之前的自己?20歲、30歲,過往的困境與痛苦當初如何應對抉擇?再來一次,會有什麼不同?

假如有書寫日記習慣,在翻閱時可以發現,有些事情早已改變了觀點,有些當時的困惑早已遺忘。

沒有書寫日記的話,要想逆向爬梳人生路徑或許缺乏細節,不過主要幾個階段大事,大抵容易想起。

是什麼構成我們此時此刻的樣貌?我們曾經說出什麼樣傷人的話?說話的內容與態度有哪些需要調整修飾的地方?

再進一步,所遇到的人、場所,當時說話的語氣、穿著儀態都適當嗎?是否會想到過去的誰嗎?想到所曾發生的什麼事?

翻閱《給40歲的嶄新開始》過程,不免順著字句中暗示產生類似的提問;與其說是與作者比拚價值觀差異,不如說是像老朋友,相互琢磨推敲自己過往所經歷的痕跡,以及接下來所期待。

通常這樣的書籍,不用急著詳讀,倒是適合放在便於拿取的地方。

時不時拿出來檢視現階段的發生,想一想與親友同事間的往來互動、想想目前的自己是否符合預期。

松浦彌太郎的書,總是能夠在某些時刻給予提醒,讓人重新學習感恩,,謙遜面對生活,至於這篇筆記,也就需要時時更新。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