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型的書,大多強調大規模的外部環境變化,為原先的生活型態帶來重大影響,讓我們變得貧窮。

雖然說看了可能會對未來感到沮喪不安,不過了解這些現象,以及現象背後的組成因素結構,還是很有必要。

加上近幾年疫情、中美貿易戰、烏俄戰爭以及中台美局勢的變化,AI的演進等,盡可能讓自己培養一些可以辨識出眼前社會景觀的能力,留意相關社會議題決策,才有機會做出比較適合的判斷,趨吉避凶。


《失控的逐底社會》
這本書的背景雖然是日本,不過狀況在台灣也會發生。作者認為,全球化後大型企業、中小型工廠技術資金外流導致失業率提高,少子化更是加速了產業外移的趨勢;

國內失業率一旦提高,越來越多人也就沒辦法維持穩定的生活,工作型態的轉變也讓職場間競爭狀態更加劇烈,造成低薪現象。

原先認為經濟相對穩定的中產階級,隨著物價通膨與薪資停滯,稅金提高等,要想維持原先生活品質也將越來越艱難;

慢慢的整個世代階級開始向下流動,一不小心便可能淪為隱性貧窮無法翻身。

長期下來,一旦經濟成長停滯,政府就不得不刪減高齡者的社會福利;不僅為中年後的自己帶來生活風險,未來也將可能沒辦法順利退休。

由於個人的努力受制於整個資本運作系統,作者認為,還是得要依靠政府訂定相關對策,根本性的改變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多樣化的社會安全網才行。

 

《科技陷阱》
除了企業外移可能帶來低薪與失業現象,技術更新也可能為勞工帶來劇烈的衝擊。

一般我們可能認為,科技更新可以為生活帶來長期的便利性;然而在技術樂觀主義底下,職場內容結構的改變,更立即的風險則是勞工被取代,大量職務需求減少,遭受減薪、低薪與失業等負面影響。

不僅影響勞工長期的命運,健康或婚姻生子狀況也會遭受影響;犯罪率或自殺率的提升,會帶來更多社會問題。

大部分科技更新造成高生產力與利潤的的獲益往往在資本家身上,雖然說日用品變便宜了,讓整體生活水準提高了,日常生活中的貧富差距與焦慮也進一步擴大。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技術進步僅會帶來短期的適應問題,然而將短期時間的尺度放到人類歷史中來看,則可能是一輩子。

作者試圖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檢視種種因技術更新所帶來的社會成本與反抗革命至現今AI科技的崛起,期望我們能從中學習到共同的模式,制定出更有利的政策。

此外,經濟學家也從輔助或取代勞力的「賦能型技術」或「替代型技術」的角度來思考科技更新,期望勞工在產業更新時,盡快去採納技術更新的步伐,降低可能的傷害。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