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鏡像學習法》中,作者認為我們與外部社會的種種互動溝通方式,都會被我們大腦的鏡像神經元給吸收複製下來。

所遇到人的行為或說出的話語,神經元的鏡像功能會從中進行解析與模仿,繼而成為我們認知行為的基礎模型;這基礎模型是動態的、隨時在吸收最新接收的訊息而處於演變狀態。

假如我們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是值得學習的榜樣人物,長期下來將會為我們帶來正向的影響,並可能決定我們的命運;相反的,也要留意負面的榜樣人物。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沒太多理想選項。

既然自身既定系統有所欠缺,就盡力從外部更大範圍的多元系統去尋找,再想辦法嫁接回自己的系統。

像是想辦法從網路上盡可能追蹤蒐集一些領域中的認為值得學習或崇拜的對象人物,或許不失為理想的辦法。

除非主動進行聯繫諮詢,否則這樣的吸收影響可能慢了點。

另外,網路上的碎片資訊由於缺乏情境與脈絡,也可能讓我們產生錯誤的解讀或誤會。

選擇書籍閱讀通常是不錯的選擇,通常能夠出書的作者,已經有經過出版社相對嚴謹的汰選過了,尤其是翻譯的書籍。

針對自己有需求或有興趣的領域主題去進行多本書的閱讀,帶著自己的目的與困惑,可以為我們帶來日常生活中不容易獲得的啟發,也可能決定我們的命運。

最終從好的樹所摘取累積的知識與認知,會產生正向的複利效應,讓我們有機會與好的人好的環境越靠越近。

arrow
arrow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