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作者整理了一天中大腦所可能遇到的狀況,以及相關處理應對方法。加上書名很直接說明了主題,翻了一下,當下便認為很值得參考操作。

以下是從中抄錄下的筆記:

早上

.神經元會根據我們的意識狀態產生腦波。要想清醒過來,得反過來影響波長的頻率。除了鬧鐘,也可以嘗試其他能夠刺激腦波的方式,像是製造期待或新鮮感。

.大腦需要很多的糖分做為細胞的能量,然而它需要的是一點點的糖分。假如吃了高升糖指數讓血糖過高,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不會影響血糖飆升,具備早晨醒腦效果;早餐宜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糙米飯、傳統燕麥、全麥吐司、穀物片。不宜吃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像是白飯、麵包。

.熟悉的事務讓我們在應對上得以一心多用。對於不熟悉的事務,也可以透過像是固定時間點、安排工作順序或是製造工作提示,增加一心多用程度做為訓練。

.我們應該提升正向行動,有別於正向思考;正向思考容易導致太放鬆、過度樂觀等反作用力。

.掌握一天、一個禮拜、一個月或一年的計畫與排程;檢驗行得通與行不通的狀況,讓自己變得更有計畫。

.常常使用的東西要備份,然後放固定的位置,如鑰匙。這樣做的過程會在海馬迴中形成空間記憶,也避免找不到時產生焦慮、壓力上升。

.通勤時間越長,負面意識會上升,幸福感會下降。

.熟悉的音樂可以調節情緒。不熟悉的音樂容易產生焦慮,卻也能夠擴展心智,創造新的連結。

中午

.當太過專注時,由於一心只想著自己關注的事情,容易產生認知上的盲點,忽略了外部可能性。

.太過專注時,一旦被要求分心,反而容易遭受觸發效應所影響。容易被指揮控制、被說服。

.太過專注時,壓力也會跟著上升。適當的壓力可以讓我們表現良好;壓力過高,則會讓我們感覺疲憊,效率與自我成就感跟著下降,需要趕緊轉換模式。

.拖延會產生慢性壓力,幸福感與健康都會跟著下降。

.我們的潛意識容易被觸發,即A條件下產生B,進而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為。

.為了節省能量,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會將常用的記憶分類組塊化,便於我們快速提取使用。

.為了讓事物快速熟練,可以練習撿是每一行動的反應即其對應知識。在這過程中,知識會相互連結,舊的資訊會產生新的概念,提升創造力。

.組塊化的記憶,雖然方便回想應用,讓人變得專業。卻同時也是創新的殺手,讓我們失去彈性與靈活度。

.透過鏡像神經元,讓我們能夠學習、模仿他人,這過程也讓我們更能夠換位思考,理解、同理他人。

晚上

.當疲勞,或時間緊迫時,決策能力下降,容易被行銷活動所製造渴望感所影響。為避免這樣的狀況,可以在購物過程中想一下,究竟是「想要」還是「需要」。

.運動會分泌多巴胺會我們帶來愉悅感,血清素上升產生振奮的感覺,正腎上腺素的提升清醒程度。

.運動會讓心血管系統變得更健康,也會傳送更多的氧氣與養分給大腦,擴大海馬迴,讓記憶力提升。

.情感的互動會讓腦分泌多巴胺以及催產素,前者產生愉悅感,後者則會提升情感,增加依賴性。此外,也會血清素濃度也會降低,容易導致癡迷。三者混合,容易導致成癮,渴望感會增加。

.批評、不理睬、輕蔑、防衛,這四個行為會讓情感狀態變差。

.生氣會降低理性與信念,過度捷思,產生刻板印象與偏見。

.自己的情緒會鏡射而為他人的情緒,影響我們對外界的解讀與判斷。

.微表情會透露自己的訊息,就算假裝,也會在不經意的瞬間露出真正的感受。

.快樂可以製造。當我們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訓練自己練習大笑,展露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練習表達感謝與原諒,就會變得比較快樂,感覺生活良好。

.就算是安慰劑也好;相信,會產生期待感,進而影響思維模式,創造想法成真的主觀經驗,感覺變得更好。

.夜晚會讓人感覺放鬆,退黑激素增加,體溫下降,這兩者一起運作時,也意謂著睡覺時間到了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年前,看到《鬼滅之刃》中繼國兄弟間矛盾的情感時,忍不住就流了眼淚。

作者用簡單的幾句獨白,表達出與最親近的人相處時所產生的複雜思緒;裡頭包含著對彼此的認同、對彼此間能力的羨慕與忌妒,以及在相處過程中的無法理解、積累的偏見與恥辱,還有那幾百年來,無論如何抹滅不掉的深層情感。

大部分來說,故事大多只被狹隘的認定為是消磨時間用的休閒娛樂,作為放鬆心情用的工具;像是小說或電影、漫畫等。鮮少會去思考這些小說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也不會去認為電影或漫畫,具備任何與大腦演化間的關聯性。

然而,不論是小說或漫畫裏頭,都充滿著各種人生的困惑、災難、恐懼、離別或死亡,有讀來輕鬆愉快的,也有讀來沉重不堪,像是引領著我們旁觀,經歷了一場場戲劇性變動。

故事,引導著我們的意識,默默地改變了對事物認知,改變對外在世界的想像。

具體而言,故事如何改變我們的大腦?我忍不住的想要知道。

《故事如何改變你的大腦》這本書,有它自己的章節編列方式,不過在筆記整理過程中,我也另外寫下了自己的分類,僅認為便於說明與理解。

自己的故事

除了閱讀小說、電影,各種廣告、線上遊戲、桌遊等也都充斥著故事敘事要素。就連平日,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我們也時時刻刻在編列故事,聊天時訴說著自己當下所關心在意的事情,每天補充新的細節。

面對不熟悉的人,在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我們訴說著自己的歷史,也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試圖爭取認同。

而被留傳下的故事,也讓我們得以從中回顧、投射,評估檢驗自己過往至今所經歷過的事情,對不明的過去進行假設,對未來的不安進行想像與模擬。

他人的故事

在生活中我們避免衝突,不過在故事中,我們卻期待衝突越多越好。

故事裡的角色活化我們的鏡像神經元,當角色遭遇到重大的險境時,鏡像神經元也會有所反映,讓我們產生跟故事或影像中相同的情緒感受。我們為故事中所遭受的苦難與折磨感到緊張、感到痛苦,並在他們安然逃脫,避開險境後,感到情緒獲得舒緩。

故事讓我們得以逃避苦悶的現實、從現實壓力中解脫,不付成本的條件下進行模擬與體驗。透過故事反覆觸動神經系統過程中,也強化神經路徑,並在現實中回饋,讓我們更能同理他人,並在遭遇到困境時,聯想到類似的應對策略。

製造故事

夢也助長了故事對腦的影響。透過各種匪夷所思的夢,讓故事進入我們的意識與潛意識,影響大腦,傳遞希望與焦慮,默默地改變我們的想法與行為,帶清醒時,影響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當進行裂腦研究手術,切開胼胝體後也發現,負責語言區的左腦,會不斷在各種資料線索中進行解釋、尋找理由與意義,甚至合理化成為謊言,編織出新的秩序。

隱藏的故事

記憶習於壓抑對自身不利的故事,像是過往的傷痛與羞恥。

透過有意圖的局部修改經歷,將生命中的傷痛時刻扭曲銷抹,迴避不願想起的過往,僅編織想留下的,以避免我們處於無止盡的悲觀與沮喪,無以為繼生活。這也讓相關回憶錄或日記,有了重新製造故事的空間。

我們成為不可靠的敘事者。不斷的編輯、重寫與修改,為確保符合我們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

故事的規範

一如人類的歷史,宗教透過故事,規範人類生活的方式,善惡的標準。

隨著數位科技以及智慧型手機的發達,電視、電影、遊戲公司,也竭力開發強化實境體驗與角色扮演遊戲,讓人能夠沉浸在安全的想像之中。

媒體集團也正隨著金流,編寫符合當下需求的故事。不斷的形塑我們的想法與想像,控制我們的行為。依循一致的道德標準要求我們遵守,讓行為可以運作得更加符合社會規範,成為共同價值、集體的經驗。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972 拷貝.jpg

缺乏溝通的技巧,往往導致在人際互動上累積不愉快的經驗,或者很多時候,沒能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甚至與最親密的人之間變得無言以對。

另外,對事物的認知與概念,也不斷的影響我們對事情的看法與態度,假如能夠藉由書中所提點的項目,檢討更新過往的認知習慣,或許溝通過程也會變得順利許多。

《這念溝通》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作者不僅提供了系統性改善練習的方法,還貼心的在每一章節的最後,整理了該節的重要原則、該節的重點,還有在實際運作時,所可能遭遇到的問題,以及應對參考。不僅如此,最後還做了整本書的統整,讓看到最後的讀者,可以快速的回顧重點,不會迷失於操作細節中。

書中主要分為三個步驟,同時也是有效對話的技巧。分別是;以臨在引導溝通發自好奇與關心來溝通,以及專注於重要的事

步驟一:以臨在引導溝通

在溝通之前,嘗試覺知當下;感受此時此刻的身體狀況,像是感覺自身的重量、呼吸的節奏,注意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以及體會當下的情緒樣貌。

透過這樣的過程,以自我為中心定錨,分隔出自己以及外在環境,提高對自己的覺知與意識,也讓我們在心理更有餘裕,選擇與外界應對的方式。

這樣的練習,更能夠查覺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讓我們更能辨識出所曾迴避的脆弱部分,解放壓抑與情緒反射,控制語調、習慣的詞彙。

步驟二:發自好奇與關心來溝通

每個人都有自身對事物的認知與想法;裡面也包含著個人過往的經歷、價值觀、動機與需求。這些事物加總起來,成為了我們應對外在世界的框架。

我們並不希望自己所熟悉的框架被抵觸,一旦感受到不被接受認同,在挫敗感產生之前,我們的腦中便即時發出警覺,管控所交流的內容。

然而,一旦我們調整自己,以好奇與關心的態度為自己重新定位,不去試圖修正、預設立場,而是跟隨著對方。連帶著也會影響我們的意識與行為,讓對方感受到善意,感受到被同理。

這過程會在彼此身上形成特別的內在體驗,當下的情緒會受到感染,彼此關係變得益加緊密。

在對話時注視對方,仔細的傾聽對方所說的話,話語中也會透露出對方所在意的細節,讓我們與對方建立某種程度的理解。對方也會感受到,我們承認、接納了彼此。在此時此刻,雙方的關係獲得堅實的連結、產生共鳴,有助於更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

步驟三:專注於重要的事

很多時候,雙方都沒能留心感受、理解自己的想法,甚至讓偏見控制了對話,讓溝通的過程變得不愉快,產生挫折、失落的感覺。

當我們意識到人本身的複雜度後,試著回到原點,思索每一段互動過程中,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最重要的事是什麼?藉由不同的方式尋求同理,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在溝通上的創造力,就算很多時候還是沒能達到原先所設定與所期望,至少也能夠讓雙方獲得更多的資訊去了解彼此。

透過這些互動前與互動過程中的準備與練習,改善當下的意識、調整認知習慣;被理解被接受的機會也會跟著提高,相處過程也會產生良性的化學效應,彼此間對於自我的認同度一旦提高,產生自信,也能夠轉換為外在其他事物的養分。

最重要的是,能夠溫柔的應對與同理,善待自己與他人。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冷的天氣,只要再搭配一點降雨,整個城市頓時就變得濕冷,適合冬眠,讓人意志力萎靡,忍不住賴床。

好不容易醒了過來,想要做點什麼,卻也顯得懶洋洋的,像是人醒了,相對應的四肢都還沒完整的甦醒,負責中央控制的腦袋還睡眼惺忪。

通常這個時候,假如有門鈴,或是手機預設鬧鐘第N度響起,便會產生一陣驚慌而警醒,伴隨著莫名的怒氣清醒過來。

換句話說,門鈴或手機預設鬧鐘,成為了昏沉與清醒之間的門檻。這樣的門檻未免來得太突兀,效果驚人反而讓人感覺不愉快。

要讓身體啟動,去做還沒養成習慣的事情,通常需要有一股逼迫自己的能量或意志力。越不熟悉的事物,所需要耗費的能量或意志力也更多。一旦需要勞心費神,往往也給心理帶來負擔與壓力,直覺會想辦法逃避,不想開始。

假如,可以做些相對比較溫和的門檻呢?像是在睡前稍微打開窗簾,待白天的時候可以透光進來,讓緊閉的雙眼可以感受到一點刺激。或是,特意的安排某些可能產生期待的事情,像是好吃的早餐或是濃郁的咖啡。或是將打算處理的事項相關物件,放在一旁可以輕易看到的地方,增加一點迫切感,慢慢的,就能讓身體重新活化起來;

也可以試著將意志力集中,突然地瞪大眼睛、或是身展雙手雙腳,藉由突然的震動身體來製造清醒,像是被什麼事情驚嚇到似的。每當做這樣的動作時,都會在心理忍不住覺得有趣,假如有攝影機特寫著正在做這動作的我的話,大概會覺得像被附身,做出突兀的動作。

透過這樣小小的行為充作生活的嚮導,搭配習慣,便能引領被動懶洋洋的身體,至每個地方處理例行的動作。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電腦在智慧型手機出來後,已經淪為未必需要的日常用品。不過,當偶爾需要使用電腦的時候,難免也變得陌生而棘手,對年紀比較大,本來就不熟悉的人來說,更是像遇到打字機的黑猩猩一樣,一點概念也沒有。對不清楚的事物感到不安,緊隨著則是壓力上升引發焦慮。

最近,便遇到有年紀比較大的人,遇到類似的難題。礙於面子,不想詢問了解的人,索性就不使用迴避掉了。

然而,就算是迴避掉,所引發的不安與焦慮的狀況還在,甚至進一步為此轉為惱怒,默默地在一旁生著悶氣,或是隨意編織藉口推託。

一旦沒辦法迴避,也會怪罪電腦不好用,或是不甘不願地詢問後,在心裡默默的怨恨起會使用的一方。

久而久之,雙方之間像隔著一道邊界;會操作的人,立足在社會的高點,至於不會的人,難免如坐針氈,像是被社會所遺棄,更有甚者,焦慮意識轉為激進,對世界、對人、對外在局勢的變化感到忿忿不平。

很多時候,熟悉操作的人也意識到這些狀況,不過基於各種原因,卻也不打算慷慨引導教學,甚至私下嘲笑不了解怎麼操作的人。

雖然不想承認,不過自己也有過嘲笑他人不會的事物的時候。稍微想一下,也為此感到不好意思,產生了「自己竟然是這樣的人啊~」的愧疚感。

仔細想想,有天當自己年紀變大的時候,應該也會遇到類似的狀況而感到困窘。

例如,現在雙語教學成為了小學的常態,或許不用到年紀大,隨時都有可能遇到比自己還小很多歲的人,隨口講出一口多國語言;或是從小學習建構式數學以及基本的程式語言,對程式的運作以及數學方面的理解,肯定也高於現在的我,要不了多久,這些相關的知識內化而為常識,套用到日常,成為了分析評估的常態,哪我肯定也會大吃不消。

況且,自身的專長以及所了解的事物,隨著時間,生活與科技樣貌的轉變,則可能變得無足輕重,那種被拋下的失落邊緣感,難免不容易啟齒。

不只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只要是人,都會有不熟悉、未知的事物。因此,假如在背地裡嘲笑或看不起他們,彷彿像是在嘲笑未來某一瞬間的自己。

有些人,可能會貼上像是「老番癲」之類的標籤做為無法改善的解釋。但是,行有餘力的話,分一點時間,給予對陌生事物感到不安,卻又被迫操作使用的人一點支援,給予一些引導或教學,對方也會有所感受。

一但對方感覺被照顧、被關懷與接納,對於新事物使用操作也比較不會排斥。透過這樣累積對他人的認同與尊重,對方也比較能夠融入生活的群體之中,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感。

在初期,有些人難免會試圖掩飾自身的不安,可能假裝理解,嘗試迴避學習,或是嫌麻煩,希望能夠代為處理完成,也可能產生更多擾人的狀況也說不定。畢竟很多人還不習慣被幫助,也還沒能接受過往經驗不足以應付當下的事實,需要更多的耐心以及技巧,去協助更新與學習。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算是舉止有點魯莽粗俗的人,只要稍微客氣一點,我就多少覺得他是好人,與之對應的態度也會變得好些,甚直願意多去觀察在意對方一點。

有時候則剛好顛倒,原本打算好聲好氣的面對每一個人,恰巧就會遇到庸俗不堪的人,強勢挑戰一個人所能擁有的容忍度,讓好聲好氣的計畫在內心默默感到失敗。

假如每個人都在某個時間點,錯過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好意,是不是就會被認為是個糟透的人,不值得給予善意?會不會對方恰巧處於極糟糕的一瞬間,以至於他沒辦法表現良好?會不會,對方最好的每分每秒,都在我們的視線之外。這麼一想,被誤會的話就太可憐了。

當然,也有可能對方就是個不禮貌、反應粗俗讓人搖搖頭不喜歡的人;假如因此自己就鏡射出一模一樣的態度對應的話,似乎也是很糟糕的模樣。像是露出隱藏版的惡人內在一般,那應該不是自己追求的模樣才對。

姿態有力量=就算是假裝,也要努力假裝,裝出自己喜歡的模樣。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