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必要性迫使我們跨過過往的行為門檻

在疫情期間,不少公司一改原先的作業方式,調整為能夠在家進行視訊交流互動,上班環境與過往習慣的作息,也因此有了比較大的改變,算是大程度跨過了過往的行為門檻;

而在更早之前,我們則早已習慣戴口罩、不隨地飲食並減少出門;

三級警戒後,更進一步的,除了出門會帶透明面罩或護目鏡,長期間待在室內,我們也逐漸習慣了透過視訊與同事、親友聊天,學習在家做些輕便的料理,搭配uber eat點餐外送服務,為了避免無聊,也跟著訂閱netflix或disney等網路串流影片,作為實體電影院的取代方案。

 

個人行為的改變,推動了社會型態的更新

一如《準確預測未來趨勢的思考術》中,作者所認為的,職場、科技與市場消費型態、生活上的轉變,讓社會結構有機會緊跟著重新設計與更新。

透過在家視訊交流互動等作業模式,也改變了過往對於公司與辦公室空間在傳統功能上的認知,不少人可能對於實體公司環境的需求,產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提出質疑並重新比較優劣。

持續的觀察商業世界與生活的變化、也有助於更有性統性的去思考並掌握未來的時機與可能模式。

 

科技的普及,不僅減少使用成本,也擴張我們的認知框架

在另一本書,《疫後大未來》中作者則更進一步的推進思索;認為社會結構與日常行為與需求,不僅在社會面臨重大轉折時獲得更新,這場疫情,也讓世界、社會與產業結構加速運轉。

隨著我們提高對科技的依賴,種種生活中的「必要性」,也順勢推動了各項科技在技術上的革新與普及,讓使用成本跟著下降。

使用最新科技的過程,不僅有助於擴張過往的認知框架,並從中培養我們的科技素養,達到產業與個人雙贏的局面。

 

強化反脆弱性,重新佈署未來的應對能力

另一方面,疫情也放大了公司在體質與財務狀況的重要性。

體質良好財務穩定的公司,由於耐得住長期震盪,擁有反脆弱性,也得以用最快的速度校正回歸,重新配置、整合公司資源,順勢擴張產業版圖,從抗壓能力不足的對手中獲益。

儘管書中提到的案例是公司,然而套用在個人身上也一樣;既然疫情所造成的生命與財物損失是不可逆的,至少我們能夠從中沉澱、深思可能的轉機。在休息過程中,透過各項學習或閱讀,重新儲備、佈署資源,規劃個人在未來的反脆弱性。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23 拷貝.JPG

忘記在哪裡拍到的curious george拼圖,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

 

我們之間屬於不同的分類方式

有些人不喜歡沒辦法了解自己的人,像是我。

這種相處的感覺,像是發現對方的範圍與極限,同時也是發現自己的範圍與極限。會知道對方就是跟自己屬於不同範疇、不同的分類維度,說穿了,我們之間不同掛。

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意味著我認為我了解對方,而對方與我處於不對等的狀態。如此不對等的狀態,導致彼此間沒辦法相互理解與接納。

細究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特質限定,或是認知思維模式、行為上的種種,或是時間空間上的問題(在其他的時間、其他的場合,或許就合得來也說不定),這些捷思與偏見組織成一幅強而有力的阻礙,讓我難以無條件去接受每一個人。

儘管知道人有很多矛盾的面向,成長過程與處事態度也天差地遠,要想理解與被理解是極其困難的事。但很難不去自我設限,認定沒辦法喜歡那些沒能夠了解自己的人。

就算知道這份距離感是經過過濾加工製造出來的,是自己製造的,也還是沒辦法擺脫相處過程所產生的不舒服意識,僅能依靠某種程度的距離感作為維持。

 

現階段彼此的關係無法加熱,冷處理也無妨

就算是相處很久的家人、親朋好友,也還是依靠這份熟悉的距離感維繫,那麼要怎麼樣的自我揭露展示真誠做進一步的被認識、被理解則有一定的難度。

另一個隨之而來的現實則是,顯露真誠的瞬間,如何才能不去感受到自己的害怕與對方的擔憂?

況且,對方對於你的「揭露」可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甚至很可能某一方或雙方隨即展示出自我保護的應對模式。

一旦查覺到對方的自我保護,無論縮不縮回合適的社交距離,都會讓任一方或雙方感到為難,進入幽暗修羅場。

彼此在生活背景、經驗、認知與習慣上的差異,雖然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要想能夠適當的揭露自我,被適當的理解則難重重。

對於無法切割,嘗試維繫關係的人,或許可以先試著接納對方、再隨著時間去做理解與被理解的調節。

對於可以切割的人,假如能夠試著不做切割,放著放著,或許能夠產生新的契機。

像是有些朋友儘管認識好幾年,實際上則鮮少聯絡,偶爾有機會聊幾句話,也難免能為這段友誼增添小小的火花,漸漸體會到,只有10%的了解也很好。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154 拷貝.JPG

信心低落時,練習對自己說「一定可以的!」,或是學NBA勇士隊的Stephen Curry廣告詞說的「I can do everything.」,個人認為是很不錯的激勵方式。

這部分有點像《NLP心理溝通術》那樣,透過正向語言的刻意練習,長期下來,可以蓋過短期間所產生的內心負面訊息,與自我批判的話語。

放任自己不斷批判責備自己的話,以投資股票的術語來做說明的話,等於是持續的自我「看空」,很多時候,難免自己的價值就被自己給低估了。

被別人低估很不爽,但是被自己低估的話,更顯得落井下石。只要一點不順心如意、一點跡象,就忍不住的為自己扣分。

習慣性看壞自己,會像是掉進漩渦的友藏(小丸子的爺爺),然而,沒有人想要掉進漩渦,也沒有人想要成為友藏。

在《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這本書中有個案例讓我印象很深刻;

書中提到,馮內果曾在黑板上,簡單的劃出左到右的水平線作起始時間軸。水平軸之上是好運,之下則是壞運;小說中主角,或者說我們的人生,就在這樣的水平軸上下穿梭起伏,某些時段佔據優勢,有些時段則挽不住頹勢。

一如公司或產業的股價走勢,在此成為一個人狀態的隱喻,自己就是一間公司,自己打造自我產業的格局與樣貌。

輔以心理狀態自助餐;憂慮、焦慮、焦躁、亢奮、不安,偶爾流露一些愉悅、感到放鬆、內心平靜等,都匯聚在每一瞬間做短長期的偏向與震盪。

每當情緒低迷,可能導致脾氣比較差,產生各種不滿與批判;也有充滿自信、正向積極,每瞬間都充滿契機的時候。

也因此,學習「看多」自己,也就是看好自己的存在、努力與價值,就算是偶爾過度看好與看壞都沒關係。

無論如何,自己是自己的英雄。習慣用比較寬容的角度看待自己,給自己多點彈性與嘗試錯誤的空間,自然也能夠對身邊的人寬容,與幸福的距離,一定可以更加貼近一些。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8201039 拷貝.jpg
一瞬間的幸福
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挑一張之前的畫稿,拿起畫布,沾壓克力開始畫畫。

畫畫過程會密集產生各種情緒交換,有煩躁不耐的、有欣喜的、有充滿自信感、有的讓我想到過往的回憶,一些掛念的小事。

這些複合的感受,在畫完某些階段可能被我遺忘,或者很久之後才又想起;每個情緒與想法、記憶,不斷的來回遊蕩在作畫的房間、遺留在筆尖上,念頭盤旋在逝去與誕生的迴廊。

與其說畫畫帶給我什麼感覺,不如說,是另一種版本的生活樣貌。生活的每個時刻,都帶來各種意識與覺知的攪拌,就像所沾染的顏料與筆觸,持續的畫啊畫的,會更懂得留意那一瞬間的幸福吧,是這樣嗎?

我認為我是留不住幸福的人,由於留不住,才能夠體會幸福的樣貌。

可以的話,真希望能夠為所有喜歡或不喜歡我的人,帶來那一瞬間的幸福。

這樣想卻顯得自大,假如有能力做到的話,那怕只能做到一點點,在意的人可以藉此感到幸福就好了。

幸福,大概就是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之後所可以得到的小小獎勵。

就像回到家看到所養的貓或狗來迎接一樣;雖然之前養的貓鮮少迎接我,都是我親自去拜訪躺在地毯或沙發上的牠,不過看到牠睡眼惺忪、一副我打擾到牠的表情,就很足夠了。

 

失落感的神祕契機
假如一直想著失落,就會像掉進塌陷的黑洞,會持續的失落下去。

就算感覺失落,也不意味著不幸,裡頭或許也參雜著不錯的契機。

雖然還不知道具體而言是什麼樣的契機,可能晚一點揭曉、也可能晚五年、五十年才揭曉,等揭曉的時候,會感到時間的流逝與悲傷。

一直很嚮往熱熱鬧鬧的家庭,但大概就是沒有這樣的福分,我失去最愛的人了。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快餐

到誠品翻閱心儀的幾本書,一口氣翻看了10本左右吧,看得頭脹脹的,腦袋像是吸飽水分的泡棉,這裡則是大量的知識概念以量子的方式串流在潛意識之中。

捷運上,一口氣將《大腦的鏡像神經元》後半段也給吸個乾淨,像吸珍奶那樣,這就是痛快。短時間內兩頓痛快餐。


練習哭泣
電影《女畫家與偷畫賊》前20分鐘左右,當偷畫賊看到畫家在畫布上畫出自己模樣的時候,看著看著,忍不住哭了起來。

臉上的皺紋,擠壓得亂七八糟的。起初僅紅著眼框,直到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想,他大概是感受到被注視、被在意,被真正關懷與認同的那份心意。我也忍不住眼眶泛淚。

這一瞬間,我們都接觸到藝術的本質,也就是愛。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我的型號的鞋子

喜歡的鞋子,恰巧都沒有我的型號。這證明了兩件事,一、我的腳屬於普遍尺寸。二、我的品味也是普遍性的,普遍性的品味乍看顯得無趣,卻間接證實了自己的品味處在風口浪尖上。

想到,會不會有一種狀況是,原先心中評價不高的,一旦決定購買穿上之後,漸漸就會給予比較高的評價。

與其說是加油添醋,不如說比較像是為所購買的東西加油打氣,期勉買回來的單品可以融入主人的形象之中。

 

讓人不愉快的態度
同事的語氣像是在說,又來了,就是你。接收到輕蔑瞧不起人態度的話語,下意識便忍不住的感到不快,在心底咒罵對方幾句。

半小時後,才想說,會不會有好幾次我也顯現出這種態度?一定也讓聽到的人感到不愉快,得多留心才行。

 

典範轉移

從公司偷偷倒了酒精回家,約350CC。由於疫情的關係,公司會定期買大瓶酒精。

起初,偷倒酒精回家只是為了幫家裡消毒,漸漸的酒精的功能演化成為殺蟑螂或蚊子的武器,這樣的演變大概就是所謂的典範轉移。

將酒精填充至噴嘴瓶時,有種填裝子彈的感覺,會在心裡竊喜,這些害蟲完蛋了。

前幾天感到快要彈盡糧絕,就像窮苦人家那樣克難以待,大概放過了兩隻小蟑螂+一隻蚊子。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是記得負面經驗的我們

由於大腦擁有危機管理機制的關係,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我們很容易強化負面經驗的記憶。

然而,這樣的機制假如任其不斷擴大負面解讀,反而不利於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行動力,養成逃避退縮的心態。

執著於過往失敗的案例讓我們變得裹足不前,無法好好面對自己與問題,更容易感到沮喪與不安;一旦遭遇到重大挫折,不去面對的習慣,也將導致我們變得無力應對困境,產生更大的影響。

負面經驗.jpg

在《韌性》一書中,作者嘗試將負面經驗後續的行為反應分類出三種認知型態,分別是;認定無法改變、不知道怎麼改變的,以及知道但缺乏決心改變。。

認定無法改變

很多事情常會讓我們不自覺的認定無法改變,像是與父母間的互動,老闆的認知等;

然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由於我們心中已經存有「應該如何想、如何做」的判斷,而對方所設想的方式與我們有所差異。

與其說差異無法改變,不如更像是我們放棄協調改善的可能,因為太麻煩且效益未知。

可以試著檢視自己原先的成見,放下不滿怪罪的情緒,一邊對應他人跟自己之間的認知差異,或許可以找出突破的盲點。

有時候,基於自我保護的緣故,由於害怕再次應對而遭受傷害,於是對自己的缺點或無法應對的狀況,直接就設限的認為「反正我就是這樣,沒辦法改變。」不去尋思可能性。

不知道怎麼改變

調整經驗的負面認知,不僅需要花費心思,也需要尋找方法。大部分認定無法改變的部分,其實更像是我們沒能花費心思去尋找解決的可能,輕易就放棄改善的機會。

知道但缺乏決心

雖然有尋求改善負面認知的念頭,也知道方法,卻可能由於內外在種種因素,產生不安,無法好好應對問題。

 

透過上述三種遭受負面經驗後的思考模式,讓我們能夠重新檢視自己;

對負面經驗有了不同的解讀,原先負面的經驗認知,也可以變得較為中性,更能夠適當的評價衡量;

不僅有助於改善過往的應對,也可以避免單純的究責自己或他人,進而給予彼此試誤空間與彈性,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優缺點,用成長型心態去看待。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喜歡太過世故的人。認為這樣的人迂迴、不坦率。

覺得一旦成為這樣的大人就太糟糕了,恨不得就像德國小說《鐵錫鼓》裡的主角那樣,覺得再也不要長大了。

就算是這樣,難免也會意識到自己有迂迴、不坦率的一面。

 

請不要發現我的缺乏

之所以會顯露不坦率的一面,大抵不脫想要隱藏什麼,不想要被發覺拆穿吧?

像是為了隱藏憂傷或軟弱,便刻意展示開朗充滿朝氣的模樣。

為了隱藏自卑、沒有自信,便反過來抬頭挺胸,擴大肢體面積,展現出不同氣質。

有的則是用各種話語塞滿當下的時段,藉此不讓人有機會發覺自己內心的狀態。

由於太在意自己的缺乏,才用顛倒的表面姿態做為取代,藉此隱藏真實的樣貌。

假裝不在乎.jpg

希望能被接納

之前也遇過佯裝冷漠,擺出高傲姿態,看起來很不好親近的人。

相處過後,慢慢的也發現,之所以擺出這樣的姿態,其實只是為了假裝自己不在乎。

由於害怕真實的自己不被接納、不被喜歡,卻反過來擺出不好親近的姿態。

由於缺憾沒能滿足,只好假裝不在乎,藉此武裝自己,擺出成熟世故的大人模樣。

 

包容自己的缺乏與不滿意

隨著想要隱藏的事物越來越多,也就變得越來越不坦誠。

換句話說,一旦有想要隱藏起來的事物,就會開始變成世故的大人吧。

相反的,假如擁有能夠好好的將秘密訴說出來的朋友,那一瞬間也可能讓我們變得像小孩那麼簡單。

假如沒有這樣的人,也可以試著將所想隱藏的秘密書寫下來。

雖然所在意的事怎麼也無法變得「不在意」,至少在這樣的坦率時刻,會發現自己不是世故的大人,還擁有包容自己缺乏與不滿意的能力。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吃完鹹的,就會想說要緊接著吃點甜的。

吃完熱騰騰的晚餐後,會想要來個飯後甜點,吃點蘋果或酸甜的葡萄,或喝含糖的飲料。

反之亦然,才剛吃完巧克力蛋糕,又會想說,來吃點鹹的洋芋片好了。

也就是說,我們天生會有平衡口感的意識。

 

日常的平衡感

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滿這類試圖讓感覺獲得平衡的心態。

像是報恩的心態,一旦對方對我比較好,難免也會想著,希望能夠好好的對待對方。

或一旦在心理說了對方不好聽的話,難免會從外在行為上對對方表現的體貼一些。

也像是旅行,今年去了日本東京,就想著明年得去大阪或京都看看。



總是意識到欠缺

雖然說是平衡,會不會,其實是意味著不滿足於現況,感到有所欠缺?

就像是用了冷色調的畫筆,接下來就得思考著比較暖的顏色。

穿了上衣,就得另外確定褲子跟襪子、鞋子搭不搭。

總是沒辦法「自然而然」,也沒辦法「罷休」,要「質」也要「量」,非得想辦法平衡不可。

如此看來,有著不平衡的感覺,或許才是生活的常態。

因為這樣,才會對未來有所期待也說不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閱讀相關主題書籍時,難免會看到類似的概念與案例不斷被提及。有人可能會認為,為什麼需要一直看類似概念的書,這些概念不是在之前的哪本書看過了嗎?

會這樣認為無可厚非,然而在相同主題上做短期間的大量閱讀,所吸收與所理解的內容,不僅遠大於依靠少數幾本書做重複閱讀,在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也都不是僅依靠少數幾本書可以獲得的。

 

對於該領域有系統性的認識

短時間做主題式閱讀,不僅可以快速認識該領域關鍵字與常見概念,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到其思考方式與角度。

不僅如此,也更容易看穿整個主題概念,從上游到下游、初階到進階其背後順序與脈絡。可以了解自身在該系統中的位置,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

 

概念的更新與琢磨

看一本書,通常也會被牽引到另外的其他本書,甚至會因此多看了好幾本類似概念或完全不同類型的書籍,概念與概念之間會相互鑲嵌與裁減。

閱讀相同領域類型的書,不僅有可能獲得新的概念,由於我們天生有著認知上的盲點,換個說法,隨著作者表達方式或詮釋的角度、案例的不同,也會影響我們的焦點與重心,讓過往概念重新對位,認知獲得更有效的更新,甚至在過程中產生新的想像

 

將知識內化為無意識中使用的常識

讀同類型的書,也幫助我們強化認知。第一次閱讀時,會刺激腦中的神經元,產生新的連結。隨著生活上未必能夠應用到,也會轉而生疏,甚至遺忘。

透過刻意接觸某些領域的用詞以及觀看事情的角度,神經元連結在熟悉後,遇到類似的內容或外在狀況時,會更快的模組化,讓我們得以立即理解與反應

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快速的消化吸收訊息,也會內化成為能夠在無意識中使用的生活技能。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假,不想一早出門,又認為非吃早餐不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非吃早餐不可的念頭。是國中嗎?像是珍惜放假的時光一樣,反而會比平日還要早起床,隨即去吃早餐。回來後,其他人還在睡著大覺。

吃了之前買的沖泡式麥片,由於沒有特別加其他的穀物佐料,一點味道也沒有,覺得不好吃。於是加了紅燒鰻罐頭。是之前買的,認為外食族鮮少機會吃到魚肉,得多補充DHA才行。大多是買了番茄鯖魚罐頭。這些罐頭都囤積了一段時間。剛開始吃覺得很不錯,漸漸地還是會覺得膩,番茄鯖魚好鹹。

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接著看前天沒看完的日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演員都是我喜歡的,故事推進也很有趣,不僅顛覆傳統離婚所意味價值與符號,對與前夫之間的關係,也有不少值得琢磨的細節安排,後來才發現又是坂元裕二編劇。

順手估狗了一下,快速看了幾篇訪談,發現他喜歡寫信;認為寫信的溝通方式,有別於日常對話。日常對話通常比較不容易說出真心話,有著層層的偽裝與曖昧的地方。透過書信可以產生閒聊所沒透漏出的真實情感。

看著看著,突然認為,假如有人可以寫信應該很不錯,之前也曾寫了好幾封信給前妻,如今卻也是沒辦法的。想到經營部落格,文章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很多時候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儘管有些感觸與想法,卻常沒能夠組織成單篇文章。一這樣想便認為,或許可以在部落格開個分類,寫信給自己,或許很不錯也說不定。

之前看了《靈魂寫作》原本便有想要寫點什麼的念頭,只是沒能持續,一方面大概也害怕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吧。在想法上不斷的挖呀挖的,總是會挖到很多的回憶或暗黑的想法、情緒,很擔心挖到悲傷或刻意隱藏的自己。然而,假如能夠一股腦使勁去挖,搞不好可以看到有別以往的景象也說不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過不少年紀比較大的人、主管或老闆,一但與他人引發爭議需要討論,便習慣用看起來禮貌和緩的態度,依靠說謊或敷衍來打發他人。

迂迴,無論對方詢問什麼樣的問題與要求,都沒有打算直接應對。

既不打算應對所發生的問題,也沒有打算釐清脈絡。只想要仗著自己的某些優勢或權勢,將責任往外推。

不在乎自己站不站得住腳,就看誰撐的久,一副「你能拿我怎麼樣」的姿態。

無效溝通.jpg

缺乏信任=缺乏影響力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說穿了,就是彼此之間缺乏信任基礎。

由於沒有信任基礎,所以對方認為不需要聽你說什麼

由於沒有信任基礎,所以除非你擁有足夠的身分背景或讓他高度認同的能力,否則也不打算給予人情或機會。

由於沒有信任基礎,所以是非對錯等脈絡背景對方都不打算納入評估,就算知道也不承認。

 

信任作為唯一溝通條件=不問是非與脈絡

一旦對方因此感到惱怒,則剛好上了對方的當。會立即被反果為因的認定「由於你態度不佳,所以我也沒打算跟這樣的人討論問題。」

就算你解釋了反果為因的現象,對方也無意聽取衡量,只會表示「與你這樣的人說話真累」帶過。

雖然說,要想能夠重啟對話需要反推如何取得信任,以及如何失去信任的脈絡。

然而,將信任作為唯一溝通條件,認為不俱備信任,便足以推翻判斷依據與是非脈絡,以此耍盡流氓姿態與偽善行為的人,可能不是能夠長期往來合作的對象,得多加留意深思。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前,走在日本街頭常可以發現,上班族穿著正式西裝,而年紀比較大或是不像上班族的人,儘管稱不上穿著正式拘謹,卻可以看得出,對於自身的穿著別有心機,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可能因為空氣濕度,或是穿著品味養成、品項選擇侷限等關係。台灣人在穿著打扮上,通常相對隨興很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更新的頻率越來越高的現代,難免在溝通應對上需要多費心思,觀察對方的知識水平與理解粒度。

家裡或職場上,在與年長的人溝通或被交待事情時,難免會遇到不少困擾,認為對方對於過度簡單的概念說明繁瑣,或是過度強調不在點上的問題,導致失去同理傾聽的耐心。

會產生這樣的反應,除了聽者本身有待人際修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說話交代的對象,在常識與知識上,沒能力做尺度的拿捏所導致。

常識知識.jpg

將常識當作知識

之所以會有這類的溝通困擾,很可能是將常識當作知識的現象,隨著資訊量倍增、訊息更新越來越快速;我們每天在手機上看到各種領域面向的資訊以及討論,內容通常涉及多種學科領域的整合與判斷。很多之前被認為是知識的訊息,現在看來,早已經被我們內化吸收為一般性常識了。

依然將這類常識掛在嘴邊的人,難免容易被認為老生常談而不被理會,甚至被排斥、被嫌棄。

適時協助對方更新資訊,讓認知能夠與時俱進,將有助於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身邊假如也常接觸到這樣的人,則需要更多的包容與同理。

 

將知識當作常識

有時候,我們也會有反過來將知識當作常識的狀況,要求聽者主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這可能令聽者產生無形的壓力。 

不同學識領域與學識程度、不同的接觸環境、經歷等,都會在溝通的過程中拉出可見與不可見的差異。差異越大,越容易在當下被感知放大。

一旦察覺出對方透露不理解的表情或反應,講者需要適時衡量評估是否進一步說明,在溝通的當下做剪裁調整。

 

假如能夠在聊天互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上述兩種現象,不僅有助於我們拿捏說話內容的尺度,還能夠讓溝通過程更順暢,也讓自己養成貼心的習慣。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回覆自己內心的想法很重要?然而,適度的保留,很多時候是相對貼心的舉動。

每天我們都會接收到親友間傳送的分享訊息,或是空檔的時候談論自己的喜好與八卦;其中難免會有不符合自己喜好標準,或是認為有所瑕疵給予負評的部分。

假如就直接反應抗拒或給予負面的答覆,可能因此傷害了最親近的親友而不自知也說不定。

分享互動.jpg

養成接納包容的習慣

並不是認為每個人都玻璃心,而是通常對方所願意分享的事物,不僅意味著所分享的內容是對方喜歡的東西;分享的行為中,也包含著期望能夠得到認同、被接納。背後還隱含著,想要長期間跟你維繫關係的心意。也就是「你是我所在意的人,很希望你也能夠喜歡我所喜歡的事物」。

當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或在意的事物、訊息,喜歡的電影、音樂、書籍、甜點、化妝用品、某個服裝廠牌等,就算自己不是那麼喜歡,假如能夠適度的認可,詢問對方喜歡那些部分,或進一步分享自己類似的東西,推進更多的分享與討論,不僅會讓對方感到貼心,如此認同的舉動,也會讓對方更勇於分享更多自己的喜好,加深彼此的情誼。

就算這次所分享的內容真的很不喜歡,也別急著潑對方冷水。最有可能的狀況是,之後對方也可能分享自己很感興趣的東西,甚至所分享的訊息在生活與職場上獲得極大的助益。

 

接納與給予讓我們獲得更多

一旦感受到對方的拒絕,未來在分享訊息上,也會更加謹慎退縮,成為對方的壓力源。長期以往下來,彼此間的情誼將可能越來越淡、益加的疏離。

試想,假如換作是自己分享覺得很有趣很喜歡的事物,對方沒能夠給予正面回應時,大概多少會產生落寞的情緒吧。

並不是說,得無條件接受所有自己不感興趣的資訊,而是可以嘗試透過更適當的態度做反應或終止話題。

由於我們都有互動溝通與分享的需求與欲望,需要被肯定、被接納。因此理解對方所分享訊息背後隱藏的含意,也變得更加的重要。

對方可能此刻很需要如此的揭露,與外在取得連結。少了這樣的社會連結,不僅會加深寂寞感,長期沒能理解與被理解、被認同,自信也會變的低落,產生自卑、退縮的心態。

讓自己養成分享、接納包容的習慣,不僅有助於人際往來,也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有助於心理健康。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疫情世界企業轉型

隨著抗體藥物的研發,以及疫情相對獲得控制。偶爾會在臉書上看到一些後疫情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的想法,大抵上都與產業瘦身與加速遠端數位發展有所關連。

近期看的《三無世代》中,也整理了相關議題,並對接下來的趨勢變化提供見解。

書中提到的三無是指 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的現況。

由於疫情的關係,對外經濟活動全面下滑,放假的時候大家都較不願意不出門逛街(無移動),出門減少了,消費的行為也跟著喪失(無需求)。

儘管宅經濟像是網購或是Switch、Netflix、Ubereats等成為疫情下的受益者。卻也讓外面的實體店家在租金以及人事固定成本上承受較大的壓力,尋求重整資源與技術轉型,也就是減少人力僱用以及其它支出成本,加速遠端數位發展的可能(無雇用)。

這樣的趨勢,在之前看的《未來地圖》中,也有相對應的觀點。大抵而言,就算疫情的有效控制能夠讓發展情勢有所減緩,卻不會影響整體典範轉移的方向與目標。

 

反脆弱性競賽

不論是《三無世代》或是《未來地圖》,對於AI的發展以及對中產階級的影響都抱以樂觀的態度。認為AI的發展,有助於提升人力結構的反脆弱性。

這樣的宏觀思考方式大大的忽略了微觀個人風險承擔能力的差異;適當的風險的確可以讓人獲得經驗,知識與技術的累積可以提升反脆弱性。

然而每個人對於何謂「適當的風險」,卻有不同的定義與承受程度。換句話說,血條存量的差異將決定能否在數位生活上取得平衡與保障。

 

例如以年長資深的職員來說,一旦在職場上遭受技術性的威脅或衝擊,要能夠適時的應對或重新學習一套不熟悉的技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成本,而所累積的代價成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夠獲得足夠的反脆弱性,能夠應對職場上真正的需求不僅難以評估,對方也未必願意給予養成時間。

或是位居偏鄉的學童,所獲得的數位資源可能長期與城市學童不對等,不利於職場資源的選擇外,也讓他們遭受比城市學童還要大的心理負擔,這部分對於經濟弱勢族群也有一樣的問題。

另外,原本所學與長年累積培養的技術不利於當下趨勢的人呢?

更何況,要能夠迴避多重曝險的機率更是不容易。

像是原本承擔學貸、房貸以及父母或子女養育開銷的人,假如沒能即時嫁接相關技術至不同領域而導致失業,面對風險是一回事,連續遭受巨大的風險則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根基。

這些例子都只是提出最顯而易見的部分,實際上在曝險過程以及後果,也就是實際上會遭受的困境更為複雜,更加考驗個人心理抗壓與各項技能技術的累積與學習。

儘管趨勢是如此,但整體社會或是個人,都需要在各自領域上打造反脆弱性,除了需要留下充足的學習轉型空間外,沒有太多鬆懈的餘地。不僅經濟M型化、數位素養與足跡的M型化也會持續擴大。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由於跟同事在合作上沒能產生默契,明明已經合作很長的時間了,卻怎麼就是跟對方沒有辦法契合,即使早就知道對方沒將心思放在上面,還是忍不注在心底咒罵對方。

然而,負面的情緒也跟著產生負面的效應,就像是遇到釘子的榔頭,忍不注想敲一下,一點點的問題便放大反應,對事件的解讀也難免惡劣,恨不得叫對方乾脆不要來上班之外,還外加對其它事件的抱怨,也因此,多少可以察覺到同事開始對我保持距離。

心中抱持不滿與憤怒等負面想法,容易從語言所透露的情緒與表情傳遞給其它人,整個空間也瀰漫著負面的氣場,事後想想,認為與其責怪同事做事不用心,不如自己重新調整認知與反應。

這樣的認知與反應調整,不意味著就此隨便不去看待對方的問題,而是將焦點轉為調整自己在遇到這類人時的應對反應。畢竟也知道,微笑可以招來親近感,正面的語言與態度,讓身邊的人更願意與其相處。

改變能量.jpg

運氣是可以鍛鍊的

之前看的《運氣是可以鍛鍊的》一書中,關於吸引力法則的部分,有很不錯的見解;

作者透過量子力學中的零點能量場作為解釋,認為我們心中的想法會與場域空間所透露出的訊息產生共鳴,互相吸引或排斥

什麼是零點能量場呢?白話的說法是,宇宙或任何空間場域,可以聚集能量的地方。

由於我們所處的場域空間,保存了每個人過去到現在的意識,各種認知與行為在這樣的空間中,彼此容易受到當下與過去所累積氣氛所影響,進而做出符合該環境所會有的習慣與反應。在深層的無意識中,人與人的內心互相聯繫,成為一股沒能意識到的能量迴響

以書中所提到的例子,結髮多年的老夫妻往往不用開口便了解彼此的心意,或是說出相同的話等心領神會的現象。

而在辦公室中,假如群體或者我個人習慣性的在某個空間中抱怨上司、同事,也會因此在無意識中累積構築出負面空間,招至更多負面的能量。

也因此,有必要改變自己的認知與內心世界,重新找回正向的意識與共鳴。

像是書寫感恩筆記,或是參考坊間關於NLP正向語言表達思考方法等,透過外在的行為來調整內在的認知與反應,都是很值得參考嘗試的方法。

無論是生活或是網路上的資訊,我們都很容易遭受負面想法或訊息所影響,之所以容易受到影響,是因為過往負面的經驗已經在我們的內心植入負面的想法,產生憤怒、不安、恐懼等情緒。

意識到產生負面想法的自己,試著找出負面想法的上游、情緒的來源,透過這樣的爬梳,對於清理內心將有很大的改善與幫助。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規劃的事情沒辦法如期完成,可能是過程中被其他事物卡斷。例如臨時被老闆找去開會,或是突然被加進其他需要優先處理的項目。

等到回來時,有時可以順利繼續進行原先所預期要做的事情;更多時候,則是精神已經被迫轉移,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才能夠調適。甚至由於另有安排,可能原本進行倒一半的項目就選擇延期。

假如能夠隔日或短時間內趕緊回來完成倒沒有太大的影響。假如事情比較煩瑣,不容易短時間內結案,或是不斷的被其他事情中斷,導致一延再延,可能就會造成比較大的後續影響。

這樣的案例,也常發生在職場之外,像是書寫部落格或是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項,另外,與人之間的相處約定,或許是更重要的事,有時候就這樣被其他事情所耽擱,沒能如期見面,漸漸的就失去了與對方聯繫的最佳時間。

價值排序.jpg

真正在意的價值

由於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排序原則,依靠這套排序原則來決定對人對事的重視程度。

無關對錯,僅是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喜好或過往經驗、認知等所形成價值信念的取捨。

真正在意的事,無論多麼麻煩,也一定會逼迫自己擠出時間,竭盡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去耽擱延期。

真正重視的人,無論多麼沒有時間,也一定會排出空檔,與對方進行聯繫與會面。

別人待你也是如此,假如你是對方重視的人,對方也一定會排除萬難與你聯繫。

 

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假如事情沒能如期完成,可能意味著不夠重視,將會在之後付出程度上顯而易見的後果。

至於人際往來,假如約定了,卻最終沒排出時間或對方取消,沒能與對方聯繫上,就算未必真的就是不在意;卻也透露出,不是排定為優先應對的選項。

對方沒有聯繫,遭遇到這樣的狀況心理一定不太好受,不被重視的訊號會不斷在心裡發酵。

假如是自己重要的人,或許可以明確的告訴對方自己心中的想法,期望對方可以同理,意識到這樣的忽略。

有時候太過熟悉,被挪到比較後面的排序,可能會輕易的認定對方能夠體諒。

假如是職場上或是其他人,比較不容易說出這些想法或不被諒解。就算試圖解釋或詢問對方,也可能由於彼此間的認知差異,導致問題失焦,影響後續的互動關係。

由於我們沒辦法決定別人的想法與價值信念,唯一能做的,還是盡自己所能去安排確定好每一天的行程,確定好自己的排序原則,珍惜所在意的人事物。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94120959427.png

假設我們即將死去,那麼我們會想到誰?

換個角度,假設我們不會死去,那麼,會怎麼思考身邊短暫生命的人?

主角芙利蓮,是能夠活很久很久的精靈。

漫長的生命讓人忘了時間,不僅每一年可以無限揮霍,連帶著周遭所相處與遇見的人,也都變得無足輕重。

對於擁有著漫長生命的人,如何感知身旁的人陸續走到生命盡頭?時間的重要性如何衡量?要佔據我們多少的時間,才足夠換算重量與價值?

漫畫《葬送的芙利蓮》就是藉由這樣的詰問作為起緣的故事。


回憶=情感X想念

每個人都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痕跡。樣貌改變了,想法改變了。

漫畫中,原先開朗帥氣的勇者變成骨骼疏鬆老禿驢;嗜酒如命的僧侶則是開始愛惜生命戒了酒;膽小卻強壯的勇士,肌肉也變得鬆弛。

50年後,當曾經陪伴主角芙利蓮的勇者們陸續老化死去,芙利蓮才發現,自己不曾費心思去了解他們。

芙利蓮嘗試去思索對方曾做過、會做的事情,走一遍相同的旅程,回憶曾經歷過的冒險時光,並嘗試達成曾被給予過的期許。

當身邊的人消失後,依靠回憶,得以再一次連結起過往的情感,產生不同的意義。

儘管輕描淡寫,然而身邊每個人的形象,也跟著豐滿了起來。

人生.jpg

生命=無聊X歡樂

身為普通人類的我們,往往沒能夠準確意識到時間的悠長與短暫,沒能好好去意識與所愛的人相處陪伴的時間有限。

在有限的時間中,會堆疊出大大小小的情感與回憶,有感到心滿意足的、有疲乏無趣的,也會起爭執或憤怒、也有手舞足蹈的時候...

人生,大概就一如漫畫中所說的,是一場很無聊但是充滿歡樂的旅行。

看著看著,心底也跟著溫暖起來。不禁會期待起自己,能夠有機會去珍惜那確實存在過的每一瞬間。

知道有這樣的漫畫真好。

 

話說回來,一個人活過漫長歲月,一定很孤獨吧。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相關的書上常會提到書寫與輸出想法的重要性。在更久之前,也並非沒有想過要寫一些東西表達自己的看法。斷斷續續寫了一下後,則是被其它事務占據了時段,逐漸就滑坡不再寫東西了。

之所以沒能維持書寫的習慣,大抵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書寫在生活中的必要性。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懶,過度習慣於被動接受資訊,而不是主動生產訊息。

然而,由於每天都會看書,接收一些訊息的關係,沒能養成書寫的習慣多少還是可以感覺到在表達理解上吃了各種悶虧。不得不認為,書寫的技巧不僅需要培養,還需要時時逼迫自己產出才行。

書寫的好處.jpg

書寫=想法(記憶X反思)

在職場上,很多時候會遇到需要表達意見的狀況,然而,對於平日沒有習慣記錄想法的人來說,要在短時間內釐清內心的想法是不容易的。

有養成習慣記錄下想法的人,在書寫的過程中,讓想法從模糊變得更加具體,有了更多琢磨想法的機會,可以藉此思考事件的脈絡以及事件之間的關聯與差異,並在之中產生有別於以往的靈感。

也因此,一旦遇到需要在短時間內表達的機會,更能夠從容的應對,侃談自己對事件的見解,有助於職場當下的表現,繼而提升同儕間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在職場之外,書寫習慣也會影響我們社交的品質。

例如當我們看了電視劇、電影或看了一些書籍資料之後,假如沒有在當下與親朋好友交換想法,很快的,記憶則會剝奪掉我們所經歷的這些瑣碎經歷,被其他新的記憶給取代。

假如我們有書寫的習慣,在事後將這些經驗與經歷記錄下來並寫下想法,不僅可以延遲遺忘,也更可以讓我們在之後有機會分享的時候,能夠順暢的表達更深刻的分析與理解,不只是停留於表面概括。

交換想法分享訊息之虞,也讓彼此的友誼產生更強的連繫。

 

記錄平日生活,可以培養日常的反思,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思維慣習與偏見,進而產生個人獨有的智慧。

書寫下對事件的想法,除有助於提升大腦的轉速,從中培養出的分類歸納、懷疑與驗證的能力,也幫助我們快速理解、消化與應對外界的狀況。

閱讀接收新的資訊之外,還得要強迫自己養成書寫表達想法的習慣才是。透過書寫的練習,看清自己的成長歷程,培養應對問題與困境的能力。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