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相關的書上常會提到書寫與輸出想法的重要性。在更久之前,也並非沒有想過要寫一些東西表達自己的看法。斷斷續續寫了一下後,則是被其它事務占據了時段,逐漸就滑坡不再寫東西了。

之所以沒能維持書寫的習慣,大抵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書寫在生活中的必要性。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懶,過度習慣於被動接受資訊,而不是主動生產訊息。

然而,由於每天都會看書,接收一些訊息的關係,沒能養成書寫的習慣多少還是可以感覺到在表達理解上吃了各種悶虧。不得不認為,書寫的技巧不僅需要培養,還需要時時逼迫自己產出才行。

書寫的好處.jpg

書寫=想法(記憶X反思)

在職場上,很多時候會遇到需要表達意見的狀況,然而,對於平日沒有習慣記錄想法的人來說,要在短時間內釐清內心的想法是不容易的。

有養成習慣記錄下想法的人,在書寫的過程中,讓想法從模糊變得更加具體,有了更多琢磨想法的機會,可以藉此思考事件的脈絡以及事件之間的關聯與差異,並在之中產生有別於以往的靈感。

也因此,一旦遇到需要在短時間內表達的機會,更能夠從容的應對,侃談自己對事件的見解,有助於職場當下的表現,繼而提升同儕間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在職場之外,書寫習慣也會影響我們社交的品質。

例如當我們看了電視劇、電影或看了一些書籍資料之後,假如沒有在當下與親朋好友交換想法,很快的,記憶則會剝奪掉我們所經歷的這些瑣碎經歷,被其他新的記憶給取代。

假如我們有書寫的習慣,在事後將這些經驗與經歷記錄下來並寫下想法,不僅可以延遲遺忘,也更可以讓我們在之後有機會分享的時候,能夠順暢的表達更深刻的分析與理解,不只是停留於表面概括。

交換想法分享訊息之虞,也讓彼此的友誼產生更強的連繫。

 

記錄平日生活,可以培養日常的反思,也可以了解自己的思維慣習與偏見,進而產生個人獨有的智慧。

書寫下對事件的想法,除有助於提升大腦的轉速,從中培養出的分類歸納、懷疑與驗證的能力,也幫助我們快速理解、消化與應對外界的狀況。

閱讀接收新的資訊之外,還得要強迫自己養成書寫表達想法的習慣才是。透過書寫的練習,看清自己的成長歷程,培養應對問題與困境的能力。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到家,很多時候,不知道要跟家人說些什麼。

明明在公司職場經歷了很多事務與人際往來互動間的想法與問題,卻沒有什麼想要分享。

對於比較熟悉的同事或朋友,難免也會產生相同的處境與狀態,不是不想說,卻又說不上來,不知道要說些什麼。

之所以無話可說、不知道要說什麼,往往是因為,每天或長期以往所經歷或發生的事情與狀況都沒有太大變化,每次所提起的都像是重覆昨天所說的內容,對方也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漸漸的就認為似乎沒什麼要說的,不說也沒差。

在這樣的意識下,彼此間的互動便減少了;減少互動,對於彼此的了解也會跟著滑坡越來越少。

假如沒有意識到要去改善狀況,長期下來,關係便益加疏離,聊天過程顯得冷漠、漫不經心,甚至一邊聊天一邊滑手機。

 

偏見=缺乏(溝通X理解)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變動的,不僅需要通過刻意的去經營,也需要透過刻意的聊天互動。

關係親密的程度,仰賴維繫於彼此間大量互動,透過溝通,增加彼此間的認同,以及在過程中所積累的感受。

依憑過去的印象,不僅會高估自己對對方的理解,也容易對所可能溝通的內容產生預設偏見;

這些偏見所造成的過往認知、刻板印象,導致我們失去與對方聊天的欲望,進而變得無話可說。

所表現出來的反應,難免讓對方在當下感覺到不被關心與尊重,關係跟著產生動搖;一旦失望有所累積,信任感也會跟著失去。

偏見溝通.jpg

 

傾聽X溝通應對=建立共同認知

每天從事的職務,與同事間往來互動,這些過程讓我們累積新的資訊,並對過往所知道的舊的訊息進行更新調整。

訊息頻繁變動,也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換句話說,就算是相同的事件,由於認知與價值觀有所轉變,所做出的應對方式與態度也會跟著不同。

也因此,假如沒有進行良好的傾聽與溝通應對,將會拉開彼此原先相處所累積的共同認知;

認知的落差容易產生刻板印象與錯誤的解讀;假如後續沒有引發衝突,也可能因此變得沉默,關係益加疏離。

 

親密關係=互動X累積X刻意

要建立穩定的關係,不僅要頻繁的互動,交換彼此的想法更新資訊。當遇到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時候,更需要仰賴刻意的溝通練習,嘗試平衡彼此間認知落差。

做這樣的嘗試後,也會發現,並非真的沒有要與對方說什麼,也並非身邊沒有新的事物需要分享。

就算是一時間沒想到有什麼需要分享,也可以透過詢問近況,讓對方知道你有所關心與在意,可能因此透露之前沒有提過的問題或是想法也說不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聊天品質.jpg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脫離舒適圈的練習.jpg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認知無法原諒

 

情緒負債

 

 

無法原諒.jpg

脫離負面認知習慣

認知系統的運作

重整負面認知.jpg

重新設定認知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效評估=想法-本質

不具備本質思考力的人,通常會依憑經驗與直覺做事件的判斷。

會做這樣的判斷無可厚非,不論是遇到熟悉的事情或不熟悉的事情,遭遇到的瞬間,我們就會迅速在當下進行某種程度評估。

然而,假如養成凡事僅依靠經驗與直覺做思考判斷的習慣,在遇到顯然未知的事情上,由於自身過往所接觸的資訊以及所累積的知識、常識,不足以了解不同領域的內涵,所判斷分析出的結果,難免也會與事實產失巨大的落差。

遇過不少掌握經營控制權的人,往往習慣於如此拼湊出資訊的表像,最後做出無效的評估而不自知。就連事後被確認評估錯誤,也無能調整方向導正,只能一錯再錯,在錯誤的評估中來回打轉。就算有時矇對了,所進行的評估與操作方式,也由於沒能針對內容細節與程序去做釐清,自然無法進行延伸或重複操作。

知識更新 x 內在加工 x 刻意輸出=有效評估

生活或職場上,從吃什麼早餐、買杯咖啡,到要花多少時間與精神與同事聊天,聊什麼樣的內容,開會時要留心哪些要項,要提出什麼樣的企劃等,每一瞬間,我們都經歷很多需要進行決策的事務,涵蓋各種評估分析與選擇。大至國際局勢與財務規劃,小至個人交友與健康生活品質;培養本質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在應對各種狀況時,能夠進行有效的評估。

下圖三個階段,分別是從了解、學習,累積相關概念到日常使用的三個階段;釐清這三個階段,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確認思考的模式與習慣,並依據結構的狀況進行調節改善。

本質思考筆記.jpg

階段一:知識的流入=更新(已知 x 未知)

之所以需要確認自身的知識流入範圍,主要是為了確認可能的盲點,過往所累積的知識領域也會帶來反作用力,刻板印象為思考設下侷限。

除了針對過往熟悉領域做持續資訊更新外,也要留意未知領域知識的開發與學習。了解不同領域間的概念,也會為過往的常識注入新的體會,調整習慣的思考判斷模式。

階段二:加工率=囤在腦中的念頭 x 數量 x 頻率

不少人儘管花費時間學習,在生活上卻難免感到無以為用。其實,所習得的知識都還囤積在潛意識中,只是沒有進行適當的提取轉化。由於不習慣與當下的狀況做連結互通,才誤以為所接受到的資訊與知識沒有作用。

可以透過4W1H,也就是why、what、when、who、how,隨機在周遭所遭遇到的事物上進行提問,做為分析各別因素可能性的刻意練習。這樣的練習,可以鍛鍊我們的潛意識,當我們在遇到事情時,有助於更快對事情進行解構分析,減少偏漏。

此外,加上直覺→邏輯、大範圍→到小範圍、上游→下游等,做為橫向資訊推進,對資訊的推估上也更有程序意識。

階段三:輸出=文字 x 圖解=強化記憶 x 調整認知=日常應用

很多想法與所接收的資訊、所習得的知識,由於日常沒有用到,可能逐漸的就疏忽遺忘掉。為了強化記憶與認知,可以嘗試培養書寫筆記的習慣;一旦將腦中的想法書寫或圖解記錄下來,這樣的視覺化步驟讓原本虛擬、一閃即逝的想法有了落實的感覺外,也更方便評估丈量。書寫下來,也意味著練習用字遣詞,提升排序推導、整合想法的能力。

習慣這樣知識流動方式,更容易讓所吸收的資訊在日常上有所應用,在應對各項職務內容以及所接收訊息上,更能夠釐清判斷本質,在生活上展現效益。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部休息階段.jpg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信低落.jpg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381 拷貝.JPG

 在職場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可以發現不論大小事,一有新的想法,概略性的規劃與評估後,便會立即有所動作。

在一旁觀看的人,會認為規劃不夠完整就貿然進行,太過倉促不妥當。

然而不這樣逼迫自己前進,不趁熱度還維持住時行動,往往容易越拖越久。

拖延的過程中,我們會持續放大檢視,調整更動每個細微的環節,落入了非完美不可的隧道視野,也就更會只看到規劃上的缺陷與瑕疵,逐漸失去行動的信心,最終選擇放棄。

假如顛倒過來,一有不錯的想法,大概準備三到五成就趕緊行動。看似不夠嚴謹,規劃的內容與流程都還有待加強改善,不過立即的行動卻可以幫助我們在早期窺見全局,能夠提前發現原先沒意識到的問題癥結,並取得修正上的建議。

短時間內嘗試錯誤,取得即時的回饋,可以填補原先不周全的規劃內容與流程,更容易有所突破,省下時間成本。

這樣的運作方式難免會感到不安,假如由於害怕失敗而藉口拖延,越是規避風險,則反而會錯過最佳時機。

無論如何,事情都充滿著不確定性,需要經歷多次測試與版本調整,不容易一步到位。

適度給自己留下容錯空間,壓低初期的期望值,就算踏出第一步便遭受失敗,所累積的身體經驗與知識、判斷模式都會成為下一次的起步基礎,以此持續墊高。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複利效應=行為X重複

 

複利效應.jpg

正向價值的累積=幸福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