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相關主題書籍時,難免會看到類似的概念與案例不斷被提及。有人可能會認為,為什麼需要一直看類似概念的書,這些概念不是在之前的哪本書看過了嗎?

會這樣認為無可厚非,然而在相同主題上做短期間的大量閱讀,所吸收與所理解的內容,不僅遠大於依靠少數幾本書做重複閱讀,在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也都不是僅依靠少數幾本書可以獲得的。

 

對於該領域有系統性的認識

短時間做主題式閱讀,不僅可以快速認識該領域關鍵字與常見概念,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到其思考方式與角度。

不僅如此,也更容易看穿整個主題概念,從上游到下游、初階到進階其背後順序與脈絡。可以了解自身在該系統中的位置,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

 

概念的更新與琢磨

看一本書,通常也會被牽引到另外的其他本書,甚至會因此多看了好幾本類似概念或完全不同類型的書籍,概念與概念之間會相互鑲嵌與裁減。

閱讀相同領域類型的書,不僅有可能獲得新的概念,由於我們天生有著認知上的盲點,換個說法,隨著作者表達方式或詮釋的角度、案例的不同,也會影響我們的焦點與重心,讓過往概念重新對位,認知獲得更有效的更新,甚至在過程中產生新的想像

 

將知識內化為無意識中使用的常識

讀同類型的書,也幫助我們強化認知。第一次閱讀時,會刺激腦中的神經元,產生新的連結。隨著生活上未必能夠應用到,也會轉而生疏,甚至遺忘。

透過刻意接觸某些領域的用詞以及觀看事情的角度,神經元連結在熟悉後,遇到類似的內容或外在狀況時,會更快的模組化,讓我們得以立即理解與反應

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快速的消化吸收訊息,也會內化成為能夠在無意識中使用的生活技能。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假,不想一早出門,又認為非吃早餐不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非吃早餐不可的念頭。是國中嗎?像是珍惜放假的時光一樣,反而會比平日還要早起床,隨即去吃早餐。回來後,其他人還在睡著大覺。

吃了之前買的沖泡式麥片,由於沒有特別加其他的穀物佐料,一點味道也沒有,覺得不好吃。於是加了紅燒鰻罐頭。是之前買的,認為外食族鮮少機會吃到魚肉,得多補充DHA才行。大多是買了番茄鯖魚罐頭。這些罐頭都囤積了一段時間。剛開始吃覺得很不錯,漸漸地還是會覺得膩,番茄鯖魚好鹹。

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接著看前天沒看完的日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演員都是我喜歡的,故事推進也很有趣,不僅顛覆傳統離婚所意味價值與符號,對與前夫之間的關係,也有不少值得琢磨的細節安排,後來才發現又是坂元裕二編劇。

順手估狗了一下,快速看了幾篇訪談,發現他喜歡寫信;認為寫信的溝通方式,有別於日常對話。日常對話通常比較不容易說出真心話,有著層層的偽裝與曖昧的地方。透過書信可以產生閒聊所沒透漏出的真實情感。

看著看著,突然認為,假如有人可以寫信應該很不錯,之前也曾寫了好幾封信給前妻,如今卻也是沒辦法的。想到經營部落格,文章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很多時候不知道該寫些什麼。儘管有些感觸與想法,卻常沒能夠組織成單篇文章。一這樣想便認為,或許可以在部落格開個分類,寫信給自己,或許很不錯也說不定。

之前看了《靈魂寫作》原本便有想要寫點什麼的念頭,只是沒能持續,一方面大概也害怕寫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吧。在想法上不斷的挖呀挖的,總是會挖到很多的回憶或暗黑的想法、情緒,很擔心挖到悲傷或刻意隱藏的自己。然而,假如能夠一股腦使勁去挖,搞不好可以看到有別以往的景象也說不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過不少年紀比較大的人、主管或老闆,一但與他人引發爭議需要討論,便習慣用看起來禮貌和緩的態度,依靠說謊或敷衍來打發他人。

迂迴,無論對方詢問什麼樣的問題與要求,都沒有打算直接應對。

既不打算應對所發生的問題,也沒有打算釐清脈絡。只想要仗著自己的某些優勢或權勢,將責任往外推。

不在乎自己站不站得住腳,就看誰撐的久,一副「你能拿我怎麼樣」的姿態。

無效溝通.jpg

缺乏信任=缺乏影響力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說穿了,就是彼此之間缺乏信任基礎。

由於沒有信任基礎,所以對方認為不需要聽你說什麼

由於沒有信任基礎,所以除非你擁有足夠的身分背景或讓他高度認同的能力,否則也不打算給予人情或機會。

由於沒有信任基礎,所以是非對錯等脈絡背景對方都不打算納入評估,就算知道也不承認。

 

信任作為唯一溝通條件=不問是非與脈絡

一旦對方因此感到惱怒,則剛好上了對方的當。會立即被反果為因的認定「由於你態度不佳,所以我也沒打算跟這樣的人討論問題。」

就算你解釋了反果為因的現象,對方也無意聽取衡量,只會表示「與你這樣的人說話真累」帶過。

雖然說,要想能夠重啟對話需要反推如何取得信任,以及如何失去信任的脈絡。

然而,將信任作為唯一溝通條件,認為不俱備信任,便足以推翻判斷依據與是非脈絡,以此耍盡流氓姿態與偽善行為的人,可能不是能夠長期往來合作的對象,得多加留意深思。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年前,走在日本街頭常可以發現,上班族穿著正式西裝,而年紀比較大或是不像上班族的人,儘管稱不上穿著正式拘謹,卻可以看得出,對於自身的穿著別有心機,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可能因為空氣濕度,或是穿著品味養成、品項選擇侷限等關係。台灣人在穿著打扮上,通常相對隨興很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更新的頻率越來越高的現代,難免在溝通應對上需要多費心思,觀察對方的知識水平與理解粒度。

家裡或職場上,在與年長的人溝通或被交待事情時,難免會遇到不少困擾,認為對方對於過度簡單的概念說明繁瑣,或是過度強調不在點上的問題,導致失去同理傾聽的耐心。

會產生這樣的反應,除了聽者本身有待人際修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說話交代的對象,在常識與知識上,沒能力做尺度的拿捏所導致。

常識知識.jpg

將常識當作知識

之所以會有這類的溝通困擾,很可能是將常識當作知識的現象,隨著資訊量倍增、訊息更新越來越快速;我們每天在手機上看到各種領域面向的資訊以及討論,內容通常涉及多種學科領域的整合與判斷。很多之前被認為是知識的訊息,現在看來,早已經被我們內化吸收為一般性常識了。

依然將這類常識掛在嘴邊的人,難免容易被認為老生常談而不被理會,甚至被排斥、被嫌棄。

適時協助對方更新資訊,讓認知能夠與時俱進,將有助於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身邊假如也常接觸到這樣的人,則需要更多的包容與同理。

 

將知識當作常識

有時候,我們也會有反過來將知識當作常識的狀況,要求聽者主動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這可能令聽者產生無形的壓力。 

不同學識領域與學識程度、不同的接觸環境、經歷等,都會在溝通的過程中拉出可見與不可見的差異。差異越大,越容易在當下被感知放大。

一旦察覺出對方透露不理解的表情或反應,講者需要適時衡量評估是否進一步說明,在溝通的當下做剪裁調整。

 

假如能夠在聊天互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上述兩種現象,不僅有助於我們拿捏說話內容的尺度,還能夠讓溝通過程更順暢,也讓自己養成貼心的習慣。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回覆自己內心的想法很重要?然而,適度的保留,很多時候是相對貼心的舉動。

每天我們都會接收到親友間傳送的分享訊息,或是空檔的時候談論自己的喜好與八卦;其中難免會有不符合自己喜好標準,或是認為有所瑕疵給予負評的部分。

假如就直接反應抗拒或給予負面的答覆,可能因此傷害了最親近的親友而不自知也說不定。

分享互動.jpg

養成接納包容的習慣

並不是認為每個人都玻璃心,而是通常對方所願意分享的事物,不僅意味著所分享的內容是對方喜歡的東西;分享的行為中,也包含著期望能夠得到認同、被接納。背後還隱含著,想要長期間跟你維繫關係的心意。也就是「你是我所在意的人,很希望你也能夠喜歡我所喜歡的事物」。

當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或在意的事物、訊息,喜歡的電影、音樂、書籍、甜點、化妝用品、某個服裝廠牌等,就算自己不是那麼喜歡,假如能夠適度的認可,詢問對方喜歡那些部分,或進一步分享自己類似的東西,推進更多的分享與討論,不僅會讓對方感到貼心,如此認同的舉動,也會讓對方更勇於分享更多自己的喜好,加深彼此的情誼。

就算這次所分享的內容真的很不喜歡,也別急著潑對方冷水。最有可能的狀況是,之後對方也可能分享自己很感興趣的東西,甚至所分享的訊息在生活與職場上獲得極大的助益。

 

接納與給予讓我們獲得更多

一旦感受到對方的拒絕,未來在分享訊息上,也會更加謹慎退縮,成為對方的壓力源。長期以往下來,彼此間的情誼將可能越來越淡、益加的疏離。

試想,假如換作是自己分享覺得很有趣很喜歡的事物,對方沒能夠給予正面回應時,大概多少會產生落寞的情緒吧。

並不是說,得無條件接受所有自己不感興趣的資訊,而是可以嘗試透過更適當的態度做反應或終止話題。

由於我們都有互動溝通與分享的需求與欲望,需要被肯定、被接納。因此理解對方所分享訊息背後隱藏的含意,也變得更加的重要。

對方可能此刻很需要如此的揭露,與外在取得連結。少了這樣的社會連結,不僅會加深寂寞感,長期沒能理解與被理解、被認同,自信也會變的低落,產生自卑、退縮的心態。

讓自己養成分享、接納包容的習慣,不僅有助於人際往來,也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有助於心理健康。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後疫情世界企業轉型

隨著抗體藥物的研發,以及疫情相對獲得控制。偶爾會在臉書上看到一些後疫情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的想法,大抵上都與產業瘦身與加速遠端數位發展有所關連。

近期看的《三無世代》中,也整理了相關議題,並對接下來的趨勢變化提供見解。

書中提到的三無是指 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的現況。

由於疫情的關係,對外經濟活動全面下滑,放假的時候大家都較不願意不出門逛街(無移動),出門減少了,消費的行為也跟著喪失(無需求)。

儘管宅經濟像是網購或是Switch、Netflix、Ubereats等成為疫情下的受益者。卻也讓外面的實體店家在租金以及人事固定成本上承受較大的壓力,尋求重整資源與技術轉型,也就是減少人力僱用以及其它支出成本,加速遠端數位發展的可能(無雇用)。

這樣的趨勢,在之前看的《未來地圖》中,也有相對應的觀點。大抵而言,就算疫情的有效控制能夠讓發展情勢有所減緩,卻不會影響整體典範轉移的方向與目標。

 

反脆弱性競賽

不論是《三無世代》或是《未來地圖》,對於AI的發展以及對中產階級的影響都抱以樂觀的態度。認為AI的發展,有助於提升人力結構的反脆弱性。

這樣的宏觀思考方式大大的忽略了微觀個人風險承擔能力的差異;適當的風險的確可以讓人獲得經驗,知識與技術的累積可以提升反脆弱性。

然而每個人對於何謂「適當的風險」,卻有不同的定義與承受程度。換句話說,血條存量的差異將決定能否在數位生活上取得平衡與保障。

 

例如以年長資深的職員來說,一旦在職場上遭受技術性的威脅或衝擊,要能夠適時的應對或重新學習一套不熟悉的技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成本,而所累積的代價成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夠獲得足夠的反脆弱性,能夠應對職場上真正的需求不僅難以評估,對方也未必願意給予養成時間。

或是位居偏鄉的學童,所獲得的數位資源可能長期與城市學童不對等,不利於職場資源的選擇外,也讓他們遭受比城市學童還要大的心理負擔,這部分對於經濟弱勢族群也有一樣的問題。

另外,原本所學與長年累積培養的技術不利於當下趨勢的人呢?

更何況,要能夠迴避多重曝險的機率更是不容易。

像是原本承擔學貸、房貸以及父母或子女養育開銷的人,假如沒能即時嫁接相關技術至不同領域而導致失業,面對風險是一回事,連續遭受巨大的風險則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的根基。

這些例子都只是提出最顯而易見的部分,實際上在曝險過程以及後果,也就是實際上會遭受的困境更為複雜,更加考驗個人心理抗壓與各項技能技術的累積與學習。

儘管趨勢是如此,但整體社會或是個人,都需要在各自領域上打造反脆弱性,除了需要留下充足的學習轉型空間外,沒有太多鬆懈的餘地。不僅經濟M型化、數位素養與足跡的M型化也會持續擴大。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由於跟同事在合作上沒能產生默契,明明已經合作很長的時間了,卻怎麼就是跟對方沒有辦法契合,即使早就知道對方沒將心思放在上面,還是忍不注在心底咒罵對方。

然而,負面的情緒也跟著產生負面的效應,就像是遇到釘子的榔頭,忍不注想敲一下,一點點的問題便放大反應,對事件的解讀也難免惡劣,恨不得叫對方乾脆不要來上班之外,還外加對其它事件的抱怨,也因此,多少可以察覺到同事開始對我保持距離。

心中抱持不滿與憤怒等負面想法,容易從語言所透露的情緒與表情傳遞給其它人,整個空間也瀰漫著負面的氣場,事後想想,認為與其責怪同事做事不用心,不如自己重新調整認知與反應。

這樣的認知與反應調整,不意味著就此隨便不去看待對方的問題,而是將焦點轉為調整自己在遇到這類人時的應對反應。畢竟也知道,微笑可以招來親近感,正面的語言與態度,讓身邊的人更願意與其相處。

改變能量.jpg

運氣是可以鍛鍊的

之前看的《運氣是可以鍛鍊的》一書中,關於吸引力法則的部分,有很不錯的見解;

作者透過量子力學中的零點能量場作為解釋,認為我們心中的想法會與場域空間所透露出的訊息產生共鳴,互相吸引或排斥

什麼是零點能量場呢?白話的說法是,宇宙或任何空間場域,可以聚集能量的地方。

由於我們所處的場域空間,保存了每個人過去到現在的意識,各種認知與行為在這樣的空間中,彼此容易受到當下與過去所累積氣氛所影響,進而做出符合該環境所會有的習慣與反應。在深層的無意識中,人與人的內心互相聯繫,成為一股沒能意識到的能量迴響

以書中所提到的例子,結髮多年的老夫妻往往不用開口便了解彼此的心意,或是說出相同的話等心領神會的現象。

而在辦公室中,假如群體或者我個人習慣性的在某個空間中抱怨上司、同事,也會因此在無意識中累積構築出負面空間,招至更多負面的能量。

也因此,有必要改變自己的認知與內心世界,重新找回正向的意識與共鳴。

像是書寫感恩筆記,或是參考坊間關於NLP正向語言表達思考方法等,透過外在的行為來調整內在的認知與反應,都是很值得參考嘗試的方法。

無論是生活或是網路上的資訊,我們都很容易遭受負面想法或訊息所影響,之所以容易受到影響,是因為過往負面的經驗已經在我們的內心植入負面的想法,產生憤怒、不安、恐懼等情緒。

意識到產生負面想法的自己,試著找出負面想法的上游、情緒的來源,透過這樣的爬梳,對於清理內心將有很大的改善與幫助。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規劃的事情沒辦法如期完成,可能是過程中被其他事物卡斷。例如臨時被老闆找去開會,或是突然被加進其他需要優先處理的項目。

等到回來時,有時可以順利繼續進行原先所預期要做的事情;更多時候,則是精神已經被迫轉移,需要花費更多心力才能夠調適。甚至由於另有安排,可能原本進行倒一半的項目就選擇延期。

假如能夠隔日或短時間內趕緊回來完成倒沒有太大的影響。假如事情比較煩瑣,不容易短時間內結案,或是不斷的被其他事情中斷,導致一延再延,可能就會造成比較大的後續影響。

這樣的案例,也常發生在職場之外,像是書寫部落格或是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項,另外,與人之間的相處約定,或許是更重要的事,有時候就這樣被其他事情所耽擱,沒能如期見面,漸漸的就失去了與對方聯繫的最佳時間。

價值排序.jpg

真正在意的價值

由於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排序原則,依靠這套排序原則來決定對人對事的重視程度。

無關對錯,僅是每個人依據自己的喜好或過往經驗、認知等所形成價值信念的取捨。

真正在意的事,無論多麼麻煩,也一定會逼迫自己擠出時間,竭盡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去耽擱延期。

真正重視的人,無論多麼沒有時間,也一定會排出空檔,與對方進行聯繫與會面。

別人待你也是如此,假如你是對方重視的人,對方也一定會排除萬難與你聯繫。

 

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假如事情沒能如期完成,可能意味著不夠重視,將會在之後付出程度上顯而易見的後果。

至於人際往來,假如約定了,卻最終沒排出時間或對方取消,沒能與對方聯繫上,就算未必真的就是不在意;卻也透露出,不是排定為優先應對的選項。

對方沒有聯繫,遭遇到這樣的狀況心理一定不太好受,不被重視的訊號會不斷在心裡發酵。

假如是自己重要的人,或許可以明確的告訴對方自己心中的想法,期望對方可以同理,意識到這樣的忽略。

有時候太過熟悉,被挪到比較後面的排序,可能會輕易的認定對方能夠體諒。

假如是職場上或是其他人,比較不容易說出這些想法或不被諒解。就算試圖解釋或詢問對方,也可能由於彼此間的認知差異,導致問題失焦,影響後續的互動關係。

由於我們沒辦法決定別人的想法與價值信念,唯一能做的,還是盡自己所能去安排確定好每一天的行程,確定好自己的排序原則,珍惜所在意的人事物。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94120959427.png

假設我們即將死去,那麼我們會想到誰?

換個角度,假設我們不會死去,那麼,會怎麼思考身邊短暫生命的人?

主角芙利蓮,是能夠活很久很久的精靈。

漫長的生命讓人忘了時間,不僅每一年可以無限揮霍,連帶著周遭所相處與遇見的人,也都變得無足輕重。

對於擁有著漫長生命的人,如何感知身旁的人陸續走到生命盡頭?時間的重要性如何衡量?要佔據我們多少的時間,才足夠換算重量與價值?

漫畫《葬送的芙利蓮》就是藉由這樣的詰問作為起緣的故事。


回憶=情感X想念

每個人都在漫長的歲月中留下痕跡。樣貌改變了,想法改變了。

漫畫中,原先開朗帥氣的勇者變成骨骼疏鬆老禿驢;嗜酒如命的僧侶則是開始愛惜生命戒了酒;膽小卻強壯的勇士,肌肉也變得鬆弛。

50年後,當曾經陪伴主角芙利蓮的勇者們陸續老化死去,芙利蓮才發現,自己不曾費心思去了解他們。

芙利蓮嘗試去思索對方曾做過、會做的事情,走一遍相同的旅程,回憶曾經歷過的冒險時光,並嘗試達成曾被給予過的期許。

當身邊的人消失後,依靠回憶,得以再一次連結起過往的情感,產生不同的意義。

儘管輕描淡寫,然而身邊每個人的形象,也跟著豐滿了起來。

人生.jpg

生命=無聊X歡樂

身為普通人類的我們,往往沒能夠準確意識到時間的悠長與短暫,沒能好好去意識與所愛的人相處陪伴的時間有限。

在有限的時間中,會堆疊出大大小小的情感與回憶,有感到心滿意足的、有疲乏無趣的,也會起爭執或憤怒、也有手舞足蹈的時候...

人生,大概就一如漫畫中所說的,是一場很無聊但是充滿歡樂的旅行。

看著看著,心底也跟著溫暖起來。不禁會期待起自己,能夠有機會去珍惜那確實存在過的每一瞬間。

知道有這樣的漫畫真好。

 

話說回來,一個人活過漫長歲月,一定很孤獨吧。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