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41041928-2.JPG

為什麼會翻到這本書呢?大抵是對他人的生活感興趣吧。

不是像ig或fb那樣盡顯美好的一面,想知道的,或許是更未經修飾、沒有那麼美好的部分日常,以及一些更枝微末節的瑣碎小事。

這也讓我想到《可以跟著去你家嗎?》這樣的日本節目,節目中攝影師在半夜尋找沒趕上電車時間的乘客,以計程車費用作為交換,詢求進入對方家裡進行訪談的機會。

由於家是個人最安心的空間,因此相對的容易透露每個人無意中積累的生活習慣。

沿著個人使用過的物件進行觀察與詢問,便逐漸能夠踏進了每個人心中最不想被觸碰,不願意輕易告知的隱私、記憶與傷痛。

《片斷人間》也一樣,隨著作者對形色人物的紀錄與探詢,也讓我們跟著一同傾聽、體驗與想像,與他人相遇,並對這些人的生活片段產生情感連結。

書中最印象深刻的,卻是作者虛構的一篇故事;一對夫妻在出門旅行前,妻子錄下彼此平日的各種聲音,以及兩人相處時的閒話家常。

由於會有一段時間沒人在家,為了預防闖空門的小偷,妻子便想到這樣的方式,讓這些聲音在公寓裡循環播放。

結果沒能等到按下取消播放的按鈕,不久,他們便在旅途中遭遇車禍罹難,留下空蕩的公寓,不斷播放著他們還活著時的各種聲響。

作者認為,假如夫妻倆沒有罹難,大概會一如往常的旅行,回到家便關上錄音播放,那段聲音也就不會再被提起使用,也不會被意識到有絲毫的特殊性。

由於他們的消逝,才讓這件事被傳開被知曉。消失的生命與夫妻間的對話,被透過不同的形式保留下來,成為了永恆的遺物。

之所以會對這則作者虛構的故事感到難忘,大概是讓我想到與前妻的生活吧。有別於錄下聲音(由於住屋規劃的差異),在準備要去旅行的時候,我們會刻意不關燈,留下有人在裡面生活的印跡。

書中還有許多有別於自我的生命樣貌,一如作者所表示的,可能微不足道、無意義性、無法分析的部分,像是生活中的插曲或雜音,難免不值一提。

這樣的無意義性,充斥在我們日常中,與家人好友間相處所可能發生的一面,可能被我們書寫在日記裡,或僅是偶然聊天過程被提出來,一點也不重要;彷彿在電影中注定被刪剪的片段,卻又教人難以忘懷。

這些無窮無盡充斥在街道上的故事,大概就是如此無可取代的存在,才讓作者忍不住將這些片段給書寫紀錄下來。

儘管訪談過程中,原先的身體經驗與感知,僅能有限的透過文字被理解被感知。然而以此作為媒介,還是足夠讓人喚起一些記憶,將這些記憶匯聚不被遺忘,重新被思索被想像,產生濃郁的溫度。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必要性迫使我們跨過過往的行為門檻

在疫情期間,不少公司一改原先的作業方式,調整為能夠在家進行視訊交流互動,上班環境與過往習慣的作息,也因此有了比較大的改變,算是大程度跨過了過往的行為門檻;

而在更早之前,我們則早已習慣戴口罩、不隨地飲食並減少出門;

三級警戒後,更進一步的,除了出門會帶透明面罩或護目鏡,長期間待在室內,我們也逐漸習慣了透過視訊與同事、親友聊天,學習在家做些輕便的料理,搭配uber eat點餐外送服務,為了避免無聊,也跟著訂閱netflix或disney等網路串流影片,作為實體電影院的取代方案。

 

個人行為的改變,推動了社會型態的更新

一如《準確預測未來趨勢的思考術》中,作者所認為的,職場、科技與市場消費型態、生活上的轉變,讓社會結構有機會緊跟著重新設計與更新。

透過在家視訊交流互動等作業模式,也改變了過往對於公司與辦公室空間在傳統功能上的認知,不少人可能對於實體公司環境的需求,產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提出質疑並重新比較優劣。

持續的觀察商業世界與生活的變化、也有助於更有性統性的去思考並掌握未來的時機與可能模式。

 

科技的普及,不僅減少使用成本,也擴張我們的認知框架

在另一本書,《疫後大未來》中作者則更進一步的推進思索;認為社會結構與日常行為與需求,不僅在社會面臨重大轉折時獲得更新,這場疫情,也讓世界、社會與產業結構加速運轉。

隨著我們提高對科技的依賴,種種生活中的「必要性」,也順勢推動了各項科技在技術上的革新與普及,讓使用成本跟著下降。

使用最新科技的過程,不僅有助於擴張過往的認知框架,並從中培養我們的科技素養,達到產業與個人雙贏的局面。

 

強化反脆弱性,重新佈署未來的應對能力

另一方面,疫情也放大了公司在體質與財務狀況的重要性。

體質良好財務穩定的公司,由於耐得住長期震盪,擁有反脆弱性,也得以用最快的速度校正回歸,重新配置、整合公司資源,順勢擴張產業版圖,從抗壓能力不足的對手中獲益。

儘管書中提到的案例是公司,然而套用在個人身上也一樣;既然疫情所造成的生命與財物損失是不可逆的,至少我們能夠從中沉澱、深思可能的轉機。在休息過程中,透過各項學習或閱讀,重新儲備、佈署資源,規劃個人在未來的反脆弱性。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423 拷貝.JPG

忘記在哪裡拍到的curious george拼圖,一直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內容。

 

我們之間屬於不同的分類方式

有些人不喜歡沒辦法了解自己的人,像是我。

這種相處的感覺,像是發現對方的範圍與極限,同時也是發現自己的範圍與極限。會知道對方就是跟自己屬於不同範疇、不同的分類維度,說穿了,我們之間不同掛。

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意味著我認為我了解對方,而對方與我處於不對等的狀態。如此不對等的狀態,導致彼此間沒辦法相互理解與接納。

細究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特質限定,或是認知思維模式、行為上的種種,或是時間空間上的問題(在其他的時間、其他的場合,或許就合得來也說不定),這些捷思與偏見組織成一幅強而有力的阻礙,讓我難以無條件去接受每一個人。

儘管知道人有很多矛盾的面向,成長過程與處事態度也天差地遠,要想理解與被理解是極其困難的事。但很難不去自我設限,認定沒辦法喜歡那些沒能夠了解自己的人。

就算知道這份距離感是經過過濾加工製造出來的,是自己製造的,也還是沒辦法擺脫相處過程所產生的不舒服意識,僅能依靠某種程度的距離感作為維持。

 

現階段彼此的關係無法加熱,冷處理也無妨

就算是相處很久的家人、親朋好友,也還是依靠這份熟悉的距離感維繫,那麼要怎麼樣的自我揭露展示真誠做進一步的被認識、被理解則有一定的難度。

另一個隨之而來的現實則是,顯露真誠的瞬間,如何才能不去感受到自己的害怕與對方的擔憂?

況且,對方對於你的「揭露」可是一點準備都沒有。甚至很可能某一方或雙方隨即展示出自我保護的應對模式。

一旦查覺到對方的自我保護,無論縮不縮回合適的社交距離,都會讓任一方或雙方感到為難,進入幽暗修羅場。

彼此在生活背景、經驗、認知與習慣上的差異,雖然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要想能夠適當的揭露自我,被適當的理解則難重重。

對於無法切割,嘗試維繫關係的人,或許可以先試著接納對方、再隨著時間去做理解與被理解的調節。

對於可以切割的人,假如能夠試著不做切割,放著放著,或許能夠產生新的契機。

像是有些朋友儘管認識好幾年,實際上則鮮少聯絡,偶爾有機會聊幾句話,也難免能為這段友誼增添小小的火花,漸漸體會到,只有10%的了解也很好。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154 拷貝.JPG

信心低落時,練習對自己說「一定可以的!」,或是學NBA勇士隊的Stephen Curry廣告詞說的「I can do everything.」,個人認為是很不錯的激勵方式。

這部分有點像《NLP心理溝通術》那樣,透過正向語言的刻意練習,長期下來,可以蓋過短期間所產生的內心負面訊息,與自我批判的話語。

放任自己不斷批判責備自己的話,以投資股票的術語來做說明的話,等於是持續的自我「看空」,很多時候,難免自己的價值就被自己給低估了。

被別人低估很不爽,但是被自己低估的話,更顯得落井下石。只要一點不順心如意、一點跡象,就忍不住的為自己扣分。

習慣性看壞自己,會像是掉進漩渦的友藏(小丸子的爺爺),然而,沒有人想要掉進漩渦,也沒有人想要成為友藏。

在《你怎麼過今天,就怎麼過今生》這本書中有個案例讓我印象很深刻;

書中提到,馮內果曾在黑板上,簡單的劃出左到右的水平線作起始時間軸。水平軸之上是好運,之下則是壞運;小說中主角,或者說我們的人生,就在這樣的水平軸上下穿梭起伏,某些時段佔據優勢,有些時段則挽不住頹勢。

一如公司或產業的股價走勢,在此成為一個人狀態的隱喻,自己就是一間公司,自己打造自我產業的格局與樣貌。

輔以心理狀態自助餐;憂慮、焦慮、焦躁、亢奮、不安,偶爾流露一些愉悅、感到放鬆、內心平靜等,都匯聚在每一瞬間做短長期的偏向與震盪。

每當情緒低迷,可能導致脾氣比較差,產生各種不滿與批判;也有充滿自信、正向積極,每瞬間都充滿契機的時候。

也因此,學習「看多」自己,也就是看好自己的存在、努力與價值,就算是偶爾過度看好與看壞都沒關係。

無論如何,自己是自己的英雄。習慣用比較寬容的角度看待自己,給自己多點彈性與嘗試錯誤的空間,自然也能夠對身邊的人寬容,與幸福的距離,一定可以更加貼近一些。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8201039 拷貝.jpg
一瞬間的幸福
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挑一張之前的畫稿,拿起畫布,沾壓克力開始畫畫。

畫畫過程會密集產生各種情緒交換,有煩躁不耐的、有欣喜的、有充滿自信感、有的讓我想到過往的回憶,一些掛念的小事。

這些複合的感受,在畫完某些階段可能被我遺忘,或者很久之後才又想起;每個情緒與想法、記憶,不斷的來回遊蕩在作畫的房間、遺留在筆尖上,念頭盤旋在逝去與誕生的迴廊。

與其說畫畫帶給我什麼感覺,不如說,是另一種版本的生活樣貌。生活的每個時刻,都帶來各種意識與覺知的攪拌,就像所沾染的顏料與筆觸,持續的畫啊畫的,會更懂得留意那一瞬間的幸福吧,是這樣嗎?

我認為我是留不住幸福的人,由於留不住,才能夠體會幸福的樣貌。

可以的話,真希望能夠為所有喜歡或不喜歡我的人,帶來那一瞬間的幸福。

這樣想卻顯得自大,假如有能力做到的話,那怕只能做到一點點,在意的人可以藉此感到幸福就好了。

幸福,大概就是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之後所可以得到的小小獎勵。

就像回到家看到所養的貓或狗來迎接一樣;雖然之前養的貓鮮少迎接我,都是我親自去拜訪躺在地毯或沙發上的牠,不過看到牠睡眼惺忪、一副我打擾到牠的表情,就很足夠了。

 

失落感的神祕契機
假如一直想著失落,就會像掉進塌陷的黑洞,會持續的失落下去。

就算感覺失落,也不意味著不幸,裡頭或許也參雜著不錯的契機。

雖然還不知道具體而言是什麼樣的契機,可能晚一點揭曉、也可能晚五年、五十年才揭曉,等揭曉的時候,會感到時間的流逝與悲傷。

一直很嚮往熱熱鬧鬧的家庭,但大概就是沒有這樣的福分,我失去最愛的人了。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快餐

到誠品翻閱心儀的幾本書,一口氣翻看了10本左右吧,看得頭脹脹的,腦袋像是吸飽水分的泡棉,這裡則是大量的知識概念以量子的方式串流在潛意識之中。

捷運上,一口氣將《大腦的鏡像神經元》後半段也給吸個乾淨,像吸珍奶那樣,這就是痛快。短時間內兩頓痛快餐。


練習哭泣
電影《女畫家與偷畫賊》前20分鐘左右,當偷畫賊看到畫家在畫布上畫出自己模樣的時候,看著看著,忍不住哭了起來。

臉上的皺紋,擠壓得亂七八糟的。起初僅紅著眼框,直到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想,他大概是感受到被注視、被在意,被真正關懷與認同的那份心意。我也忍不住眼眶泛淚。

這一瞬間,我們都接觸到藝術的本質,也就是愛。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我的型號的鞋子

喜歡的鞋子,恰巧都沒有我的型號。這證明了兩件事,一、我的腳屬於普遍尺寸。二、我的品味也是普遍性的,普遍性的品味乍看顯得無趣,卻間接證實了自己的品味處在風口浪尖上。

想到,會不會有一種狀況是,原先心中評價不高的,一旦決定購買穿上之後,漸漸就會給予比較高的評價。

與其說是加油添醋,不如說比較像是為所購買的東西加油打氣,期勉買回來的單品可以融入主人的形象之中。

 

讓人不愉快的態度
同事的語氣像是在說,又來了,就是你。接收到輕蔑瞧不起人態度的話語,下意識便忍不住的感到不快,在心底咒罵對方幾句。

半小時後,才想說,會不會有好幾次我也顯現出這種態度?一定也讓聽到的人感到不愉快,得多留心才行。

 

典範轉移

從公司偷偷倒了酒精回家,約350CC。由於疫情的關係,公司會定期買大瓶酒精。

起初,偷倒酒精回家只是為了幫家裡消毒,漸漸的酒精的功能演化成為殺蟑螂或蚊子的武器,這樣的演變大概就是所謂的典範轉移。

將酒精填充至噴嘴瓶時,有種填裝子彈的感覺,會在心裡竊喜,這些害蟲完蛋了。

前幾天感到快要彈盡糧絕,就像窮苦人家那樣克難以待,大概放過了兩隻小蟑螂+一隻蚊子。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是記得負面經驗的我們

由於大腦擁有危機管理機制的關係,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我們很容易強化負面經驗的記憶。

然而,這樣的機制假如任其不斷擴大負面解讀,反而不利於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行動力,養成逃避退縮的心態。

執著於過往失敗的案例讓我們變得裹足不前,無法好好面對自己與問題,更容易感到沮喪與不安;一旦遭遇到重大挫折,不去面對的習慣,也將導致我們變得無力應對困境,產生更大的影響。

負面經驗.jpg

在《韌性》一書中,作者嘗試將負面經驗後續的行為反應分類出三種認知型態,分別是;認定無法改變、不知道怎麼改變的,以及知道但缺乏決心改變。。

認定無法改變

很多事情常會讓我們不自覺的認定無法改變,像是與父母間的互動,老闆的認知等;

然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由於我們心中已經存有「應該如何想、如何做」的判斷,而對方所設想的方式與我們有所差異。

與其說差異無法改變,不如更像是我們放棄協調改善的可能,因為太麻煩且效益未知。

可以試著檢視自己原先的成見,放下不滿怪罪的情緒,一邊對應他人跟自己之間的認知差異,或許可以找出突破的盲點。

有時候,基於自我保護的緣故,由於害怕再次應對而遭受傷害,於是對自己的缺點或無法應對的狀況,直接就設限的認為「反正我就是這樣,沒辦法改變。」不去尋思可能性。

不知道怎麼改變

調整經驗的負面認知,不僅需要花費心思,也需要尋找方法。大部分認定無法改變的部分,其實更像是我們沒能花費心思去尋找解決的可能,輕易就放棄改善的機會。

知道但缺乏決心

雖然有尋求改善負面認知的念頭,也知道方法,卻可能由於內外在種種因素,產生不安,無法好好應對問題。

 

透過上述三種遭受負面經驗後的思考模式,讓我們能夠重新檢視自己;

對負面經驗有了不同的解讀,原先負面的經驗認知,也可以變得較為中性,更能夠適當的評價衡量;

不僅有助於改善過往的應對,也可以避免單純的究責自己或他人,進而給予彼此試誤空間與彈性,接納自己與他人的優缺點,用成長型心態去看待。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喜歡太過世故的人。認為這樣的人迂迴、不坦率。

覺得一旦成為這樣的大人就太糟糕了,恨不得就像德國小說《鐵錫鼓》裡的主角那樣,覺得再也不要長大了。

就算是這樣,難免也會意識到自己有迂迴、不坦率的一面。

 

請不要發現我的缺乏

之所以會顯露不坦率的一面,大抵不脫想要隱藏什麼,不想要被發覺拆穿吧?

像是為了隱藏憂傷或軟弱,便刻意展示開朗充滿朝氣的模樣。

為了隱藏自卑、沒有自信,便反過來抬頭挺胸,擴大肢體面積,展現出不同氣質。

有的則是用各種話語塞滿當下的時段,藉此不讓人有機會發覺自己內心的狀態。

由於太在意自己的缺乏,才用顛倒的表面姿態做為取代,藉此隱藏真實的樣貌。

假裝不在乎.jpg

希望能被接納

之前也遇過佯裝冷漠,擺出高傲姿態,看起來很不好親近的人。

相處過後,慢慢的也發現,之所以擺出這樣的姿態,其實只是為了假裝自己不在乎。

由於害怕真實的自己不被接納、不被喜歡,卻反過來擺出不好親近的姿態。

由於缺憾沒能滿足,只好假裝不在乎,藉此武裝自己,擺出成熟世故的大人模樣。

 

包容自己的缺乏與不滿意

隨著想要隱藏的事物越來越多,也就變得越來越不坦誠。

換句話說,一旦有想要隱藏起來的事物,就會開始變成世故的大人吧。

相反的,假如擁有能夠好好的將秘密訴說出來的朋友,那一瞬間也可能讓我們變得像小孩那麼簡單。

假如沒有這樣的人,也可以試著將所想隱藏的秘密書寫下來。

雖然所在意的事怎麼也無法變得「不在意」,至少在這樣的坦率時刻,會發現自己不是世故的大人,還擁有包容自己缺乏與不滿意的能力。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常遇到這樣的狀況,吃完鹹的,就會想說要緊接著吃點甜的。

吃完熱騰騰的晚餐後,會想要來個飯後甜點,吃點蘋果或酸甜的葡萄,或喝含糖的飲料。

反之亦然,才剛吃完巧克力蛋糕,又會想說,來吃點鹹的洋芋片好了。

也就是說,我們天生會有平衡口感的意識。

 

日常的平衡感

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滿這類試圖讓感覺獲得平衡的心態。

像是報恩的心態,一旦對方對我比較好,難免也會想著,希望能夠好好的對待對方。

或一旦在心理說了對方不好聽的話,難免會從外在行為上對對方表現的體貼一些。

也像是旅行,今年去了日本東京,就想著明年得去大阪或京都看看。



總是意識到欠缺

雖然說是平衡,會不會,其實是意味著不滿足於現況,感到有所欠缺?

就像是用了冷色調的畫筆,接下來就得思考著比較暖的顏色。

穿了上衣,就得另外確定褲子跟襪子、鞋子搭不搭。

總是沒辦法「自然而然」,也沒辦法「罷休」,要「質」也要「量」,非得想辦法平衡不可。

如此看來,有著不平衡的感覺,或許才是生活的常態。

因為這樣,才會對未來有所期待也說不定。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