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4912 拷貝.jpg

記得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很喜歡舉手發問問題,其他同學有不少覺得他打斷了上課的節奏,嫌他愛表現,慢慢的對方也就降低舉手發問的次數。

當時頻繁舉手的同學,所詢問的問題,很多時候是我沒意識到的,甚至碰巧也是我所想知道的問題,當老師幫他解答時,底下的我也默默跟著受惠。

現在想想才認為,學生時期其實是最好的學習階段,有很多的老師可以詢問、有同學可以討論,彼此之間所了解與不了解的地方通常不會差異太大。

會認為不想發問,或是當老師詢問的時候認為沒有問題,會有這樣的反應,大概是受到同儕間的壓力,將提出問題的行為視作負面訊息的關係。

傳統的家庭教育體系,一直有著反對詢問問題的養成習慣,認為「小孩有耳沒嘴」或是只看重結論判斷對錯,不思索背後的脈絡與原因,一說明原因則被認為是「頂嘴」反責備一頓。

長期以往,便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樣的認知,只看重結論,不思索討論「形成結論之前」的脈絡與原因。不僅不容易舉手發問,就連問題意識也一併消失,一經詢問便反射性回答「沒有問題」。消極應對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形成了默契與共識。

成為大人之後,由於缺乏思考問題形成的「原因」的習慣,一遇到需要主動提出意見或提問問題的場合,便顯得膽怯、沒有自信,深怕說出來的想法不被接受,或被認為是錯的,選擇隱藏自己真正的問題。

如此思維慣習也影響到做事的方式,由於害怕犯錯,便容易過度小心謹慎專牛角尖。對自己與他人一旦鮮少寬容,也就更不容易接受不同的想法與建議,執著於追尋正確的答案,失去隨機應變的彈性以及容許犯錯的經驗。

不敢在公開場合提問或私下詢問問題,更多是無法克服自己內心的負面假設,認為會獲得負面反應,私下被嫌棄或麻煩到別人。

同事之間由於不想「麻煩別人」害怕「被嫌棄」,也就不容易獲得討論與學習的空間,關係變得冷淡,在職場互動上缺乏足夠的信任感。

抱持著「好想被麻煩」這樣的想法的人也大有人在,通常會這樣想的,也是能力不錯、真心想要分享自身技能與想法的人,「被麻煩」同時也意味著「被需要」與「被認可」,並非所以的人都「不想被麻煩」。

假如能夠試著打破過往在認知上的負面循環,敞開心扉,給予自己嘗試錯誤的機會,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接納他人所給予不同的意見與想法,培養更柔軟的身段,或許更能夠獲得全新發現,培養出樂於互相幫助的環境。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土井英司Eiji Doi

別看結果,要看原因

他人的「結果」通常對自己毫無益處,從中學不到任何東西;而是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提出假設,總有一天,自然能在自己的事業上順利導出「結果」的「原因」。書中作者收集一些案例讓我們了解個別產業獲得好的「結果」的「原因」。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04 拷貝.JPG

《無限賽局》書中,作者將世界的生活與行動,分為「有限賽局」與「無限賽局」兩種思維模式。

在「有限賽局」的思維模式裡,我們生活的選項是有限的,與之互動的人數是固定的,贏家、輸家,世界所建立的規則有範圍,時間有截止日期。

「無限賽局」則相反,沒有範圍、沒有界線,沒有明確的贏家與輸家,這些都會隨著政經局勢或內外在各種因素所影響變動,規則與人數也是充滿彈性,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像是一場永恆的遊戲,沒有時間限制,只能持續下去。

一旦我們的思維認為世界是有限的,我們的視野也會跟著受限,容易因此短視近利,用當下所呈現出的結果樣貌決定自己或他人的成敗,一旦遭受挫折便容易逃避,選擇放棄,繼而產生自卑、缺乏自信等負面心理。 

我們的成長環境,目前屬於階段性教育的思考方式,在學生時期我們習慣為每一成長階段設定課題。也在這個時期,才被認為年輕充滿潛力與可能性。

畢業後還會有一段時間保有學生時期的紅利,職場上充滿試誤空間。這樣的社會氛圍與學習環境,有助於我們階段性成長突破,逐步累積成果。

然而出了社會後,由於缺乏硬性規定與他人的引導,課題的設定也就變得浮動。隨著試誤空間持續收縮,也讓我們行事變得謹慎,不敢貿然有所變動,失去承擔風險的餘裕。

到了某個年紀,也就更加不願意進一步接受挑戰或脫離舒適圈,不再探索自己的可能;有限賽局思維主導著社會風氣,將我們固化在時間的泥磚裡,非此即彼的判定方式,彷彿註定輸掉了賽局。

但實際上,無論在什麼階段或年紀,我們都擁有該階段與年紀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也就有屬於自己專屬的可能與潛力。

當然現實很骨感,大部分的人儘管接受這樣的論點,生活上負面經驗還是佔據了我們大部分記憶。

典範轉移不易,無限賽局的思維模式帶來我們太大的不安定感,不確定性的風險阻礙我們調整應對,傾向於短期獲益。

大腦掌管學習與認知能力的神經元模組,長期以往受限於有限賽局的思維習慣,要想突破現況逆勢行進,需要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與耐心,另外還有許多有待調節的課題,像是學習接納包容自己現階段的各種失敗與決策錯誤。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尋回努力的初衷與動機,別輕易放棄,重新學習、拾起信念與挑戰權。在無限賽局的思維裡,永遠沒有失敗;曾經做過的事,終將成為人生的養分,墊高自己的可能。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928 拷貝.JPG

我們之所以訂下需要刻意練習的計畫,通常是覺察到某件事做不好,認為假如能夠多練習幾次,就會有所成長改善。

然而讓人氣餒的結果通常是,在還沒獲得成就之前,我們就忍不住停止重複練習的步伐,無法持續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挫敗感。

挫敗感在我們訂定計畫實踐時開始快速累積,遠遠多過於我們所能預期,原本努力的痕跡在各種不順的過程中被消抹殆盡。 

通常我們會認定,無論學習什麼,過程會是像爬樓梯一樣緩步爬升,也就是認為學習的樣貌會是線性的,只要行動就勢必照著A→B→C邁進。

然而結果卻更像是非線性的,我們的記憶在B→G→K模式跳接,甚至遺忘大於記憶,卡關大於晉級。

之所以會是如此的樣貌,在此可以先將我們的大腦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儲物櫃,大腦中的神經元,則是千萬組從小到大所積累的認知抽屜。

在學習的起初,我們的腦神經元接收到新的資訊後,會對應到我們舊的認知習慣,新舊認知間的落差產生磨擦,腦神經元一遭受衝擊,便在衝擊中迅速調配出新的模組,幫助我們適應當下的狀況。

每一次的不熟悉,不同的官能體驗,都為大腦的神經元從過往的經驗中提取出新的可能,塑造新的突觸連結應對不同的當下;彷彿將我們抽屜裡的資料打散,即時隨著目標重新分類,歸納出不同的結論。

而重複練習某些新的事項,也等於拉出大腦儲物櫃的抽屜進行重整排序,這段期間,我們被迫淘汰遺忘掉不常使用的記憶殘留 ,統整後貼上分類標籤的抽屜形成特定的記憶模組,轉化為長期記憶便於我們快速透過捷思反映。 

認知更新的過程容易使我們感到疲憊,感到挫敗與沮喪、厭倦感,產生易怒情緒,難免也會有逃避放棄的念頭。

當我們察覺到負面思惟開始襲來,或許也正是需要休息、小睡片刻或外出散心的時機。假如我們能夠體諒正快速「連連看」的神經元,給予一點休息的時間,從新凝聚精神與體力,或許我們會更有餘力堅持下去也說不定。

一定時間內沒能獲得成果,或是對現階段感覺不安都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正接觸正刻意「連結」的是不熟悉的事物,這些「不熟悉的事物」帶給我們很大的不確定感。

包容摸索過程中的不確定感或因此犯下的錯誤,或刻意製造不同的嘗試與體驗,這些身體經驗,也會經由腦神經元不斷的模組更新。

就像熔點或沸點,到了某一溫度才會開始融解或沸騰。只要持續進行,這些沒能察覺到的微小進展,累積到一定程度後,一定會有異常幅度的增長。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41934853 拷貝.JPG

認識的人中,曾遇過習慣過度期待他人認同的人,彷彿不被認同,自我便沒有存在的價值。

害怕不被認同,難免會反向選擇先一步拒絕他人,彷彿只要如此,他人便被放逐,也就合理能夠與自己無關,就算是還默默地在意著。

在家裡或職場上遇到這樣的狀況,難免像一場無人知曉的霸凌,明明是單方面的行為,卻是兩邊不好受。

很心疼這樣的人,卻笨拙沒能在適當的時機妥善應對,辜負了他人的期待,只能將這份愧疚擱置一整排時間軸。

假如能夠被認同,一定是很棒的一件事吧。假如能夠在對的時間,好好的讓所在意的人感受到被認同,彼此間的關係一定會有很大的進展。

相反的走向則是,一個人走在街上,很多地方變得不有趣,食物也沒那麼好吃、電影沒那麼好看了,每一瞬間都感到孤獨與不安,對自己感到失望、沮喪。

想到在《藝術的孤獨》一書中,作者試圖以書寫的方式,繪製屬於創作者的孤獨地圖。

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在作品留下他們的孤獨痕跡,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遺留是那麼的無可逃避,卻又那麼的難以向外界他者交代清晰。

印象最深刻的是畫家Henry Darger的故事,與其說難以向外界透漏心跡,更嚴重的則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屬於他的位階讓他坐定,可以接露被他人了解。

他是那麼的社會邊緣,以至於那些書寫、那些畫,只能像是無盡的寂寞與愛的留存,被隔絕在無人知曉的世界之外,就連被認同肯定都說不上,機會歸零,只能在死後才被清理房間的房客挖掘出其作品。

那份難以啟齒的生存體驗、無法企及的渴望,直到最終才被記錄下來。城市底下的居民無止盡的渴求被愛、被觸摸 、被擁抱;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渴望話語的溝通交流,一如我們需要了解他人 ,也渴求被他人了解。

伴隨著閱讀,從文字中撥開傷口檢視,讓我得以在內心收藏偏好的孤獨路線,坦承自己的傷痕累累。

孤獨者的慰藉彷彿永遠是書,只能是書。一邊閱讀,或者畫畫、寫點什麼,搭配鼻塞,被音樂與冷空氣、二氧化碳環繞擁抱,夜也默默被形塑成無人能複製拷貝的迷宮。

夜半醒來時大概會想到,世界依然曾有過美好,或許此時此刻就無限美好,能夠自給自足,自己接納自己,勇敢面對孤獨的城市景觀。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41934851 拷貝.JPG

每當意識到自己對於問題的解決與思考方式有所疑慮,便會翻看幾本相關課題的書籍,重新思索琢磨不足的地方。

清水久三子的《IBM首席顧問的大人學習法》這本書想法清晰,操作方式一目了然,每一次參考都帶給我不少的收穫。

他認為成人的學習首重創造價值。為避免盲目學習,作者提醒要求時時警惕詢問目標、規劃自己未來的模樣以及十年後的遠程目標;從中逆向反推,為自己訂定可量化的短期行動。

另外提升金錢意識,像是「學了這個,我的收入可以增加多少?」這與為豐富人生而學,在性質上截然不同;一旦擁有金錢意識,學習的態度會有很大的改變。

學習路徑分為四個歷程,分別從概念的理解→具體的理解→系統的理解→本質的理解。

為盡快取得概念上的理解,應短時間內透過大量閱讀,培養一天至少閱讀三本書的能力,快速檢閱、吸收關鍵字與重要概念。

繪製一份專屬學習路徑圖,視覺化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況,時時更新並依程度調整。也可以搭配電子書,電子書的好處在於,隨時可以瀏覽藏書,隨時可以拿出來參考。

培養書寫輸出的習慣,在部落格書寫記錄學習日誌或繪製圖表,整理、分析所獲得的資訊。

搭配實務操作,也會跟著提升身體記憶取得學習成效,內化成自己專屬的思考框架。

一旦能夠具體的理解概念,工作上便容易獲得反饋與認同,藉此提升自信取得良性循環。

許多人無法進入系統的理解這一歷程,在具體的理解上,不少人容易滿足於當下狀態,且為了避免自己發生錯誤,在學習上便進入停滯。一流的專家與大部分的人,便在這裡取得分野。

學習本來就沒有終點,要想等到有六成的把握再行動,往往已經太遲,即使只有三成也該付諸行動,就算事後承擔失敗,累積錯誤的經驗對自我成長也很重要。假以時日,過往的失敗經驗也可以當作案例指導他人。

錯誤的經驗讓我們學到從中釐清重點與雜訊,讓我們得以領悟出事件的脈絡與本質,為之後的行動進行調整與改善。

就算所學習與所閱讀沒能在目前的職場實踐,一如蘋果公司的賈伯斯,曾在課程中選修字型設計相關課程,乍看未必相關的事物,日後卻在麥金塔系統中取得連結獲得矚目。

持續閱讀並累積書寫輸出的經驗,在整理分析事務時,有助於快速歸納推導出結論,面對全新或未知的複雜課題與職務,能夠從容應對提供方向。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4374 拷貝.JPG

學校或職場提供給我們最難忘經驗的,往往是糾葛惱人的人際議題。我們會遇到很棒的人,然而能夠被列舉劃入黑名單的也不少,在比例上甚至佔據多數。

就算唐綺揚在節目中強調表示氣場是中性的,我還是會想要迴避與某些人接觸,避免沾染不好的氣場。

然而最近生活中卻有不少案例,逼得我不得不嘗試反向思考,假想認為或許我們並不真的討厭對方,只是沒能在好的空間花時間相處。

在之前,或者我沒意識到的每一瞬間,常會習慣在私下給予某些同事惡評。 

昨天由於公司聚餐的關係,不得不一起吃晚飯,才有機會見到同事們在上班以外的另一面孔。

頓時覺得儘管在職場合作上未必愉快,卻也沒必要那麼的討厭對方。

不愉快的地方在於,有些同事能力不足,或是個性上與自己不合,對方的行事作風被我七折八扣後,免不了覺得對方很雷或是不想過多接觸、認識過深。

就算是這樣,卻也不意味著我必須討厭對方。在這次聚餐時,我試著轉換不同的觀點,也的確發現對方不少有意思的地方,只是平常太放大對方缺陷以至於沒能發現優點。

這也讓我想到塔雷伯的《隨機騙局》書裡提到的另類歷史路徑,以及漫威影集《洛基》裡提到多元宇宙分支的概念。

由於我們對他人的認知與後續反應,是依照他人給予我們的感覺所歸納後的結果,然而歸納的過程卻很大的比率被我們不客觀的心理因素所影響,產生過度配適的狀況。

過度配適也就是說,當我們喜歡對方,我們會為對方組合出好的形象;相反的,一旦我們討厭對方,也會拼湊出對方另一個模樣。一旦對方被我們歸納分配至不利於他們的心理位置,我們也就更加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放大對方的不是,他們也將永遠無法辯駁。

假如換個歸納分類的規則與方法,這些人或許有機會在我們心理獲得平反;也就極可能擁有一個能夠接納彼此的宇宙,在哪裡每個人都可以建立長期的情感與友誼。

一如《大局思維》中,作者期望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自我敘事方式,調整自己理想的樣貌。

一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改變對他人敘事的角度,調整他人在我們眼中的樣貌,一舉終結負面堆疊循環與心中的刺。

我不禁認為,既然與大部分同事之間沒有積蓄恨意的道理(對方偶爾或頻繁的愚行,依舊讓人感到煩躁不耐),為什麼不能主動選擇比較友善的那個宇宙呢?

這當然也讓我想到我的婚姻關係;就算對方給予的回應讓我感覺希望渺茫,我卻依然期望能夠逮住那千兆分之一的機會,相信在無限的宇宙分支中,有一個可以重新接納彼此的角落。

不論是誰,只要願意嘗試花點時間重新相處,不論彼此有什麼樣的缺陷、過去曾發生過多少齟齬爭執爭吵,或許過度樂觀,然而我選擇認定,一旦把時間尺度拉長,過程中曾有過的震盪起伏,都會拉回平均,一旦將時間尺度拉長,我們會感到時光匆匆、人生一瞬。

那時候一定可以發現,我們不是真的那麼討厭對方,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重啟關係的機會,可以緊抓住另一種可能,展現不同的生命向度。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900 拷貝.jpg

記得有次上法文課時,有位同學由於不知道畢卡索是誰,而覺得不好意思。老師為了改善當下的氣氛,便表示,由於她是念寵物醫學關係,所以對藝術類比較生疏。

前天與同事無意間看到畫家林布蘭相關的資訊,同事不知道林布蘭是誰,便直接跟我說,這要搞藝術的才會知道吧。

知道這些創作者或不知道都沒關係,在我看來比較需要注意的部分則是,前者案例由他人協助開脫,避免對方產生自責意識。第二個案例則是自主性的遁逃某些不熟悉議題與概念。

當遇到我們領域外未知、不了解的事,常會看到有些人將它歸類為某些領域才會知道的事,合理化自己的不了解。

這樣的認知習慣最後在自己人生中,成為了條件反射,只要是看到不熟悉不了解事物,便將之貼上標籤,給自己一個本來就不需要知道的台階。

彷彿只要未知的事物離自己生活夠遠,自己不了解便顯得正常,後續也就無需在意。透過這樣的捷思反應,解除自己因對事物的不了解所造成自尊上的干擾。

為了保護自己自尊,或其他深層意識無可厚非,然而輕易地接受自己不了解,並放任自己認定本來就不該了解,或是轉為攻擊型態,將某些事物錯誤歸類、將問題錯誤歸因等,卻是很常見的事。

類似的狀況,像是偶爾網路上會看到未知生物相關報導,由於觸及者沒能看仔細,所以無法定義特徵樣貌,便隔著一層足夠以訛傳訛的霧霾,以至於當進一步確認後才發現是一連串的誤解,錯將動物分類至怪物。

另外,在政治上也有相似的狀況。不少人平日沒有接觸、也不了解所談論議題,卻伴隨著不肖媒體大肆發揮,套用自己虛構的假設與錯誤的資訊進行推論。

換句話說,透過適當的分類標籤,就可以調整概念與自身的遠近。既可以合理化對領域的不瞭解,也可以在適當的時機透過某些前提假設,便擁有對不了解的事物作批評審判的權利。

雖然說上述行為是普遍現象,卻也不禁讓我想到《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想法;

作者認為,應該盡可能地了解多種重要學科的思維模型;因為大部分的人只使用受過專業訓練的某單一學科,試圖用一種方法來應對所有的問題。那就像是「手裡拿著鐵鎚的人,世界的所有東西都會變成釘子」會產生各種思維盲區與偏見。

由於每個議題與概念的背後,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必須要透過更多的領域角度的理解,才能釐清、比較複雜議題的運作系統與脈絡。

假如能夠試著了解像是藝術、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心理學、經濟學、數學、統計、會計學、化學等不同領域的學科,將有助於領域之間建立聯繫,讓我們具備有不同立場的思維轉換能力,可以更客觀了解事情的樣貌。 

一但對於差異學科領域有更多的接觸與了解,像是《拆解問題的技術》中所提到的心智圖技巧,也將更能夠有所發揮。

拆解問題技術的運作關鍵,在於隨著累積領域上的認知後,透過心智圖技巧,能夠更有效的隨問題與目的不同,進行本質上的拆解分類,以及重新組合架構;書中透過一些簡便的概念與方法,協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像是職場、專案企劃與人生中所會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以彌補閱歷上不足。

在遇到未知的事物、不清楚的概念、自己的知識含量無法辨識問題與狀況時,盡可能的不要急著貼標籤,儘管初步的定義還是有不少便利性,不過假如能夠試著了解或透過詢問懂的人、試著釐清差異立場資訊及其背景脈絡,或許更能洞察日常事物的本質,能夠勇敢應對未知。

還有還有,務必要建立自主閱讀習慣~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007 拷貝.JPG

有些人職位、社會地位比一般人高,卻明顯讓人感覺口頭笨拙,應對進退上顯得不夠得體。

口頭笨拙可以依靠覺察跟練習做調整。有些人例如我,會唱衰認為,要叫這些人覺察或調整是近乎不可能的追求。然而午夜夢迴之際,還是具備足夠的想像空間。

另一方面,不夠得體卻是更加不容易被對方承認並跟著調整的部分。由於一旦有辦法透過自我辨識得體程度,便有辦法藉此自我改善。

之所以會被認定不夠得體,通常是言行舉止透露出不適當的訊號。雖然這訊號有時相對微弱,卻很容易在當下被察覺,在之後放大看待。

像我觀察到一些比較資深的主管,在電話與廠商進行討論時,偶爾會有由於言語上缺乏說服溝通的能力,試圖用仗勢欺人的態度,要求對方妥協某些合作項目。應對階級比較低、或是姿態上太過客氣的人,常以草率的態度打發;在遇到能力被肯定或職場地位比較高的人,則一反常態,客氣到顯得裝模作樣。

長期在職場上觀察到這現象的人不免會以為,一旦沒有足夠氣場氣勢或是態度上不夠果斷,將遭受不被認可的對待,覺得你不行,繼而影響職場上的地位。

許多人在遭受各種社會不適當的洗禮後,也反過來在態度上跟著膨脹,企圖透過氣勢模仿,在陌生人面前率先擺高姿態,以避免被看輕。這部分就像是野生動物,會透過擴張身體面積來威嚇可能帶來威脅的對手。在職場位階較高的人尚且如此,低職場位階的人,為維護自己的自尊,也學習到相同的應對姿態。

然而與其說好的典範太少,差勁的樣本太容易取得,不如說,不論職場上位階高低,經驗豐富或缺乏經驗的人,都竭盡全力做出自我保護的動作。因而產生佯裝老大的姿態,用上對下的方式企圖與比較客氣或提供協助服務的人一較高下,成為弱弱相殘的社會景觀。

依據《姿勢決定你是誰》書中所提出的概念,適當的展現自己的肢體語言,在應對日常上可以獲得很大的助益。然而透過某些方法讓自己提升自信是一回事,遭受像上述的濫用,則難免演變成人際互動與職場應對上的災難。

原本比較容易沒有自信或剛好那段期間遭受太多挫折的人,透過一點點身體語言上的調整或假裝,重新建構自己理想的模樣提升自信,得以應對像是面試、上台報告或與客戶開會討論等,在短期間取得不錯的成效。

超越本能》中作者在關於自我欺瞞的篇章裡頭提到,年紀大的人由於累積了更多的經驗,或許比年輕人表現得更加睿智,但是年輕人的經驗也不該受到輕視。

長期而言,得體舉止的維持,或許需要依靠更多的人生閱歷去反芻消化,慢慢的氣質養成。假如出身於比較著重教育與素養方面的家庭環境,則容易自小便在行為上表現得體,成長過程受益於先行者優勢。

習慣對外應對得體的人,通常平日就會注重帶給他人適當的形象,並懂得尊重、體貼他人。

一但我們願意給予對方適當的尊重 ,言行舉止自然也不容易輕忽,較少得罪或讓他人感到不舒服。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2657 拷貝.JPG

雖然是很基本的問題,不過開始會留意注意力分配狀況。

也提醒逼迫自己,應對不是那麼重要的資訊時,避免過多的思考琢磨,適時的先放一旁,給自己緩衝的餘裕,避免在早上消耗精神。排在午後腦力跟體力相對比較疲乏時處理。
 
將早上最有精神的時間,分配在相對重要、需要高度專注事務上,像是需要計算或分析的事情等;鎖定重要的事情,在關鍵時刻集中心力積極應對,更有助於深化理解,而且事半功倍。

然而人不是機器,可以像機器那般設定確認後便照表操課,不遭受各種偏好與雜訊的影響。

例如就算是上述那樣理解與設定,上班時還是無法立即的改善,還是會依據自己當下的感覺與偏好做行動。

在辦公室也會有各種來自外部訊息的干擾,先後順序與節奏得不斷地動態調節做後續的規劃。

不過留意注意力分配,還是有沒能夠留意注意力分配的人所擁有的好處,就是由於對於時間與自身注意力狀況有更多的意識,因此就算是違背原先的預期與時間規劃,這樣的意識都還是存在著,壓力也會伴隨意識而節節升高,成為體內控制閥。

依據塔雷伯的《不對稱陷阱》書中所認為的,需要承擔上下檔的利益與風險的人,也就是會領受到切膚之痛的人,才更具備有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條件。

在此也就是說,那怕一時的放鬆或怠惰,都由於具備這樣的一層責任意識,提高了我們的警覺,更能夠有效的劃定行為門檻,以較快的方式轉換自身的節奏做應對。

時間管理或注意力分配問題乍看之下顯得老生常談,然而相關的概念也還必須不斷的強調提及,銘刻進自己無意識的行為中,培養成日常生活習慣。

就算是這樣,適度的放鬆與休息也不可或缺,給嚴苛的心態留點彈性,生活也將更有餘裕。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