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678 拷貝.JPG

經過大概千萬次的體驗與嘗試後,才慢慢的在各種挫敗與反省中體會到,在面對情緒低落的人時,他們需要的不是鼓勵或任何指導、教訓,可以的話,僅僅陪在一旁,就能夠達到減緩情緒的作用。

在職場遭受挫折,或是遇到其他傷害,導致感覺情緒低落時,難免會習慣就近找比較親近的友人或家人發洩或抱怨。

不明究理的我們...或者就是我,曾經很自以為的在一旁下指導棋,或是不識時務的給予對方鼓勵或激勵。

結果對方的情緒不僅沒有和緩,反而狀況變得更佳糟糕,可能原先只是想發洩一下,沒想到卻被類似我這樣的人越激越不滿,溢加顯得憤怒,因此起了衝突。

之前不懂時,常常將職場應對的方式應用到日常其他問題做應對,以為只要套用一些原理或思維模式或各種有的沒的,或許可以協助對方應對問題。

然而卻沒有顧慮其差異與適用性,導致適得其反,反而引起不必要的爭執。原本應該是要能夠陪同減緩情緒的人,反而變成製造更多情緒的人。

更何況,非當事人通常也沒能夠確切的了解當事人實際的遭遇,所給的建議很多時候更像空話,對方沒能說明清楚問題與差異,不代表就沒能感受到錯誤指導與所給出的建議背後可能產生的問題,反而造成對方的為難或間接、直接傷害。

假如能夠先靜靜的陪伴,或陪同出外散心,等對方情緒緩和,或等對方想要主動討論時再進行討論,才是比較體貼的回應。

沒有給予建議,或許直覺上認為沒有幫到對方。然而錯誤的方向,可能給予受苦的人承擔更多的壓力,提供指導的人也難免覺得自己委屈。

其實,僅僅陪同在一旁就富含很多的意味,對方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被接納與被認同,所接受到的能量會轉換成依靠,足夠應對未來可能的難題。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942 拷貝.JPG

為了在短期間內極大化效率,難免在閱讀方法上囫圇吞棗消化他人的厲害概念,沒能花更多時間去思索概念形成前的推理論證。

自小填鴨式教育養成,也導致我們習慣抓重點背誦,為求高分,就算不真的理解演變脈絡也無妨。

雖然是有這樣的認知,然而我自己在閱讀時很多時候為了搶快,為了有更多概念的輸入,加上還有其他閱讀以外的規劃,難免也會想著快速重點式閱讀。

重點掃描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效率,然而就像是平日不做運動的人只吃營養品一樣,只能夠獲得短期的助益;沒有真的理解作者論點的推演生成過程,就容易遺忘所曾閱讀過的重要結論。

一旦這些所學過看過的資訊被遺忘,不僅會失去了在日常上運用活用的機會。在應對職場或生活上的判斷,由於習慣性只閱讀結論,反而容易導致自己僅看待事情結果,並草率僅做出評估論斷,忽略了種種問題、概念或想法生成時背後的系統與脈絡。

等到之後有機會了解事情背後所沒預想到的狀況(也就是截然不同的事件推演),才察覺到自己對他人的誤會誤解,或對事情最後有嚴重的誤判,在過程中也可能因此對他人造成傷害,覺得真不好意思。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類的狀況,便會時時告誡自己,在判斷下結論前,盡可能多想不同的可能性,甚至像巴菲特書中所提到的,總是要反向思考,或是要套用更多種領域的思維模型做思考管控。

歐美的翻譯書中,作者常會舉很多的案例作為佐證,以此所形成的最後概念,往往是經過反覆推敲所獲得的結果。

假如能夠花時間多參考作者推敲問題進行思索的流程,將會有助於掌握與模仿他們的思考方式與思考角度,可以轉移供日常應用參照。

累積追索作者思考歷程的習慣,也讓我們能夠在與他人聊天或職場溝通過程中,對於他人的思維邏輯與習慣更能掌握。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被列為經典的書,往往不斷的被提及一讀再讀,裡頭的字句不斷的被重新琢磨推敲的原因。

假如只是看youtuber或聽potcast等所整理過的重點而跳過案例,或許會因此失去很多書中關鍵概念以外,可能恰恰對自己很有幫助的想法。

這些過往被略過的想法推論,在閱讀的初期難免會感到不耐,甚至可能因此迷失了大局。然而若有時間,或是在了解概念後回頭細讀,將可以從中獲得不同層次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閱讀作者的推論過程,不僅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視差異想法間的生成背景、系統與脈絡;在職場上,也更能夠快速的掌握與應對問題,我們也將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並能夠關懷他人。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943 拷貝.JPG

閱讀的目的,通常是針對當下自己的困惑去尋求可能的解釋與解答。

然而無論如何,都沒有一本最適合自己的超級大百科可以完整地貼合以供依循參照。

這也無可厚非,就算全世界的困惑都已經被找到了答案,他們還是分散在各個領域書櫃,等待彼此間的聯繫。 

況且,他人的困惑所經歷的脈絡與歷程,隨著人生背景的差異,必然會有巨大的不適用。換句話說,波赫士也不可能找到一本專屬於自己的書,除非那就是自己的書。

便想到在書寫的初期,蒐集資料的階段,或許可以整理歸納出自己當時階段所卡關的第一手答案,從中找出可供實踐操作的可能方法。

可能就此釐清了自己人生難題與百萬噸的憂愁與困惑,最實用的書,或許就是自己所寫出的那本書,只有自己才寫得出自己的指南。

閱讀他人,作為自己寫作輸出的養分。搭配補充平日紀錄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想法等隨筆與日記,對自己的成長歷程都有很大的幫助。

假如還不確定能夠寫什麼,或許就從寫閱讀心得開始,隨著文章的累積,慢慢也可以舖出屬於自己的步伐,目前我是這樣想的。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__41779204 拷貝4.jpg

常常覺得自己在閱讀與書寫上缺乏效率。

通常書已經翻得七八成熟,對於裡面的論點也有了大致的輪廓,會想說之後來寫一下筆記。

然而,由於認為對書中所提到的概念已經獲得某種程度的理解了,要再花時間整理筆記的話,反而會認為多浪費了時間,整理的過程,搞不好多看了一兩本書也說不定。
由於抱持這樣的概念,書寫筆記的欲望也就被我下架了。

長期下來,維持沒有進行書寫筆記的狀態,只有持續性的閱讀的話,換句話說,也就是只有輸入卻沒有太多輸出的機會。加上日常生活未必總是能實踐或是有意識地去實踐等,也就是零輸出,這狀態不禁讓我感到擔憂。

也因此,認為得要想辦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書寫程序才行。

之前看的《聰明人都實踐的輸出力法則》一書中,作者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

也就是一邊閱讀一邊同步寫筆記,透過肉體主動去經驗去行動,不僅能夠增加記憶,所書寫的內容,也會在輸出過程中產生質變,成為自己的東西。

一邊閱讀一邊書寫,同步輸入與整理,難免會經歷一段混亂的過程,閱讀節奏可能被打亂,不知道如何整合排列訊息。

可以試著一口氣讀過一兩遍再進行書寫,讀過一兩遍後,對於整本書的輪廓由於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擷取重點上或是自己在意的地方也比原本清楚許多,知道要記下哪些資訊。

透過書寫或打字,將書中的字詞從原本書中位置擷取下來,也有助於進一步做發散思考,與過去的經歷、想法或閱讀狀況進行歸納比對,深化並獲得啟發。

就算沒能馬上進行書寫筆記也沒關係,可以先將某些認為需要強化概念理解的地方,貼上標籤或是稍微摺下頁面角落做痕跡方便日後找尋;那些尚待書寫的概念,就這樣先含在嘴邊咀嚼發酵,再盡快找空檔機會,整理轉移至筆記中。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450 拷貝.jpg

工作熟悉了以後,然免也是在學習上顯得停滯的時候。假如察覺到自己恰巧處於這樣的狀態,或許正是需要積極一點進一步規劃學習的好時機。

出了社會在職場上,由於行程日漸緊湊,時間上缺乏餘裕,導致學生時期所養成的學習進修習慣也跟著萎縮。等到察覺到自身能力的不足,通常也會是在職務上難以從容應對的時候。

為了盡快解決眼前的問題,通常會依據目標,一邊學習一邊進行調整應用。由於有充分的動機與急迫性,也更加能夠在短時間內凝聚注意力,鍛鍊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成效與方法。

然而,一旦職場沒有出現太多問題與學習上的需求,難免就渾渾噩噩的過去了。

基於這樣的想法,為了建構一個隨時都處於學習狀態的自己,我會盡可能系統性閱讀,一邊摸索自己的學習歷程與方法,整理消化所獲得的資訊。

雖然還不完整,也算是為自己建立了學習型的生活型態。

最近也更積極的督促自己,好好的照表操課,輸出所累積的知識,並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希望能夠盡快的累積學習與輸出量,讓自己在質的部分能夠有所突破與成長。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00 拷貝.JPG

幾年前,在學習彈吉他時,老師會要求要確定手指能夠扎實的按壓好和絃後,才願意讓我學習彈奏的部分。

在按壓和絃的過程中,手指痛得要命,有時斷斷續續的停頓、逃避不再嘗試,儘管稱不上努力,幾個月後,手指才陸續結了一層薄薄的繭,然而一旦停止按壓和絃幾天,結出來的繭便又軟化不少,隨著時間拖長,對吉他的興致便也消失了。

這也讓我想到,在學生時期,也遇過不少老師會要求背下一些數學公式、成語或歷史等。這樣的方式或許便於檢驗,多年後回想,卻為這些稱不上愉快的學習歷程感到可惜。

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打好基礎,往往設立太多先行條件。儘管立意良善,卻也導致不少學生由於未必能夠滿足這些條件,在過程中感覺挫折,慢慢便興趣削減。

在跟朋友談到教育議題時,不禁認為,應該要多加嘗試學習,不要去限制,也不要設定太多規則門檻或許更好。

 

門檻條件↑=興趣↓+行為↓

學習的初期,透過一些簡單的嘗試或透過一便於依循的方式,使其從過程中先行取得小成就,隨著小成就與基礎能力的累積,慢慢的也更容易主動在內容上做添加調整與精進。

假如一開始便設定太多規則門檻,容易在初期還不太了解一些技巧與方法,或像是以前念歷史那樣,對發生的脈絡不了解的狀況下就要求背誦以應對考試,難免就先感受到不合理處以及難度。一旦學習過程不如預期,在基礎規則或理論吸收上感受不佳,反而容易因此打退堂鼓。

例如學習攝影,在初期透過大量的拍攝摸索,隨著對拍攝的過程與拍攝下結果的累積與熟悉,假如興趣升級,也更容易主動做更進一步的理論學習,去思索光線的變化,彩度、對比或是拍攝角度、拍攝風格等。

不設立太多規則門檻,也不意味著就此放任。

由於每個人所學所經歷的事物的不同,像是學習木工雕刻,有些過程可能相對比較危險容易受到傷害,則可以透過適度的觀察與陪伴,讓了解學習方了解安全的操作方式,並在習慣動作上先行調整。

總而言之,學習是好事,願意主動學習的人更是難能可貴,假如老師或家長、自己,能在初期便協助減少門檻與障礙,引導學生累積一些微小的成就,也會更有助學生日後進一步為該領域做探討深入學習。

多年後我才知道,就算沒按壓好和絃,也還是能夠彈奏吉他編曲唱歌,不是非得扎實的按壓好和絃,確認所彈奏的聲音沒有瑕疵才行。

假如當時沒有要求非得按壓精準,或許在過程中會增加更多彈奏吉他的樂趣才對,想想也真可惜。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1449 拷貝.JPG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喜歡處理日常生活與公事上瑣碎事項,像是對發票、整理抽屜或在職務上某些項目過度輕忽而拖延等。這些事沒有難度,卻由於缺乏耐心應對,對小事感到煩躁,在日後吃了不少苦頭。

私人生活尚且有怠慢草率的餘地,相同的態度一旦轉往職場,難免越累積越多,等到這些被拖延待處理的項目產生化學變化,往往後續的規模也影響巨大。

這樣的習慣留存在思維運作中,容易不自覺跳過比較小的事項。這些被跳過的項目,則變成一塊意識未及的空間,導致我持續的粗心大意。

長期以往,沒能好好的應對瑣碎事項,不僅容易牽連影響到後面真正重大的事情,也會由於行事缺乏效率,導致沒能適時的反應與發揮實力,繼而影響信心。

與之相處的人、同事或長官也都會看在眼裡;所有的小問題不僅檢驗著自身在事務應對上的完成度,對於是否具備能夠承接未知,做決策規劃的能力,也都可能留下質疑。

一旦被緊盯對待並放大原有的缺陷,在交辦事務上就容易不放心,進一步動搖團體間的信賴感。

為了能夠專注於不起眼的瑣碎事項,在日常生活或職場的運作上,可以試著為手頭所進行的項目,整理羅列出事項清單。

視覺化過程中,我們被迫梳理事件的重點並排列順序,排序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上下游與輕重緩急等架構。

刻意去面對瑣碎事項,對於過往可能疏漏的細節也會產生更多的意識;清單化的整理,在事後也便於多次檢視審查。一旦上手了,也會降低焦慮與焦躁感,耐心與細心的程度會跟著有所提升。

相信這些動作所帶來的改變,身邊的人、同事也都會有所感應,重新為自已累積信任資本。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G_6064 拷貝.jpg

上面這張圖,翻拍自某本日本雜誌的封底,那雜誌好像叫做《子供の友》的樣子。

 

夫妻或男女朋友,兩個人一起走在磚道上,可能有牽手或沒有牽手,但這一點也不要緊,真正要被在意的,是中途路上時不時感受到的隔閡。

這份距離感具備有彈性,有時候像是幾乎沒有隔閡,有時候則是覺得像是之間隔了兩片吐司,外加一顆蛋啦,生菜的,就成為了三明治。

就算是經歷著這樣的三明治時光,卻還是沒有因此關係疏遠,對方的舉止也還在能夠關注到的範圍之中,心靈也還是在某些層面上緊貼著,也因為這樣,才顯得可以接受,兩個人的三明治時光可以被維持下去。

偶然想要改善這份距離感,渴望變得親密一些,則需要依靠一些小手段;像是送對方禮物、或是做點什麼可能讓對方感到開心的事,是什麼呢?一起看電影、連續劇的話,雖然大致上輕輕鬆鬆,不過要想拉近距離、讓對方感到開心,卻越來越像一則常被提起引用的希臘神話。

細部情節略過,那則神話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有一個叫薛西佛斯的人,被天神懲罰,必須要不斷的推動石塊到山頂,到山頂後,石頭又會回到山底下,得要重來再推上去才行。薛西佛斯就這樣不停地重複這樣的行為,直到永恆。

與人相處,與親密的人、與在意的人相處,其中互動的情況與關係的維持,似乎就像是這樣永遠無法完結的神話故事,或者懲罰。

就算是被要求陪同參與進行某些事項,購物、整理家務、清潔廚房、廁所、吸地板、拖地等;短期間的合作,也還是隔著一兩片土司,似有若無的距離維持著。

要從哪裡檢討起這樣的三明治狀態呢?或許,寫一本兩個人專屬的使用說明書呢?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412 拷貝.jpg

這張照片是四年前偶然看到的扭蛋玩具,覺得很有趣。雖然當時沒有扭,不過現在看到這張照片,還是覺得很喜歡,假如當初有扭一顆就好了,會不會被認為亂花錢呢?

 

看到覺得有趣的事物,像是縫織怪異的布偶、玩具或雕塑,可愛的貓、可愛的狗,或者是鴨子等動物的影片。會忍不住想到,啊~假如你在旁邊就好了,假如我們能夠同時看到這些就好了,可以分享給你看就好了。

會有這樣的想法,想要跟你看到相同的事物,用著相同的眼光;是為了想要與你一起看到、知道、體會到相同的喜悅,累績相同的生活經驗。

像是在建築兩個人心裡腦裡的一條相通的隧道,等到累積足夠多對事物相同的概念與想像,很多想法變得一目了然。

對其他人而言,大概會被晾在一旁感到困惑吧。這些事這些概念,僅只我們知道,雖然不是秘密,卻也是完全屬於我們,誰也拿不到地圖索引。

這個誰也無法闖不進來的另一世界樣貌在一起生活的漫漫時間中,被我們點滴收藏起來了。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噪音.JPG

最近幾年,專注力成為了生活主流議題之一,

追尋專注力,讓自己進入心流體驗之前,更重要卻常沒能做到的,往往是關於打理生活空間與行為模式的部分。

《零噪音》中,作者認為,日常生活中所產生噪音、噪訊,是導致專注力下降的關鍵因素;這些噪音導致我們感覺過度。因此,要想管理專注力,得從這些雜音噪訊所造成的各種分心中,重新奪回自主意識。

 

無所不在的噪音及其影響

之所以自主意識被剝奪,主要來自於智慧型手機、手錶、ipad等數位產品的普及。它們提供了生活中的便利性,各種互動串流APP也讓我們隨時隨地能夠從中獲得最新訊息,外帶收不完的簡訊通知與親友聯繫。

這些便利性使我們注意力長期處於擴張狀態,並習慣於各種行為上的同步演出。一心多用的情況增加,習慣於聚焦眼前流動訊息,也讓我們變得容易忽視、漠視當下的周遭,當下在每一瞬間都被轉移開,導致所有的發生、所經所歷都失去意義。

一旦習慣與環境的互動降低,對生活將逐漸變得無感;思維模式被鎖在各項分心事物中,不僅讓我們遺漏聊天過程中的線索,也影響當下的應對能力與判斷,導致記憶弱化並容易恍神。   

傾聽與溝通,在被螢幕圖像與文字所取代的過程中,眼神與身體接觸經驗也一併被流失掉。

 上述這些狀況,將大大影響交際互動的品質,與人之間的關係容易產生疏離感;壓力、憂鬱、疲勞等身心理的負面訊號,也會緊跟著浮現檯面。

 

少即是多,重整生活空間與行為

為了重新拾起我們的意識,聚焦於生活當下,作者認為,有必要針對數位環境與生活空間,動線與行為模式重新梳理調整。

像是刻意的書寫練習、傾聽練習,調整作業的空間動線,最重要的是,降低數位物件的依賴性與使用頻率;如此一來,將讓日常訊息流動交換的頻率慢下來,當下也會被獲得更多的關注,意識聚焦。

這些行動,不僅有助於我們重新覺察內心真正的想法與渴望,也有助於釐清自我與他人的溝通訊息,改善親密關係與互動方式,更能夠提升職場效率。

學習建立一個能夠保持心流狀態思維的環境,也讓我們更能夠適應這繁忙又喧囂的世界,奪回人生的主導權。

 

文章標籤

marcel marc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