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概千萬次的體驗與嘗試後,才慢慢的在各種挫敗與反省中體會到,在面對情緒低落的人時,他們需要的不是鼓勵或任何指導、教訓,可以的話,僅僅陪在一旁,就能夠達到減緩情緒的作用。
在職場遭受挫折,或是遇到其他傷害,導致感覺情緒低落時,難免會習慣就近找比較親近的友人或家人發洩或抱怨。
不明究理的我們...或者就是我,曾經很自以為的在一旁下指導棋,或是不識時務的給予對方鼓勵或激勵。
結果對方的情緒不僅沒有和緩,反而狀況變得更佳糟糕,可能原先只是想發洩一下,沒想到卻被類似我這樣的人越激越不滿,溢加顯得憤怒,因此起了衝突。
之前不懂時,常常將職場應對的方式應用到日常其他問題做應對,以為只要套用一些原理或思維模式或各種有的沒的,或許可以協助對方應對問題。
然而卻沒有顧慮其差異與適用性,導致適得其反,反而引起不必要的爭執。原本應該是要能夠陪同減緩情緒的人,反而變成製造更多情緒的人。
更何況,非當事人通常也沒能夠確切的了解當事人實際的遭遇,所給的建議很多時候更像空話,對方沒能說明清楚問題與差異,不代表就沒能感受到錯誤指導與所給出的建議背後可能產生的問題,反而造成對方的為難或間接、直接傷害。
假如能夠先靜靜的陪伴,或陪同出外散心,等對方情緒緩和,或等對方想要主動討論時再進行討論,才是比較體貼的回應。
沒有給予建議,或許直覺上認為沒有幫到對方。然而錯誤的方向,可能給予受苦的人承擔更多的壓力,提供指導的人也難免覺得自己委屈。
其實,僅僅陪同在一旁就富含很多的意味,對方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被接納與被認同,所接受到的能量會轉換成依靠,足夠應對未來可能的難題。